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祥

  摘 要: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公共课应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标 高校体育公共课 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公共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的内涵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实施教育的社会群体及其组成的组织机构,如学校领导班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国家等;评价的客体是指体育教学的实践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学质量、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既体现了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培养目标、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功能与属性,又体现了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之问的价值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时,首先要了解主体的需要,其次要弄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评价观,只有将三者统一协调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的功能。
  2.新课标实施前的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前的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强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量比的客观性,以及体育的功效性,以身体素质达标或运动机能测定来具体操作,忽视了人为中心的教育取向,偏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目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2.1目的认识有偏差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却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仿佛就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考什么就教什么。
  2.2内容不全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于强调体能和技术技能评定,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的目标不一致。从“评价应为教育目标服务”这一观点出发,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态度和情感的评价。
  2.3方法较单一
  从评价的性质上划分,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就是力求摒弃主观情感和导向,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转化成数据或量化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并判断对象成效的过程。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以及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细致的对照观察、体验,以超越“自我”的境界,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促进理解的过程。很显然,量化评价回答了“是什么”或者“有多少”的问题,而质性评价更关注的是“什么样”、“什么方式”或者“多大程度”之类的问题。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仅以数值或量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必定是不全面或不完整的。
  2.4方法欠合理
  2.4.1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评价重视不够。由于评价与课程同步结束,因而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2.4.2过分强调绝对评价,而对评价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重视不够。采用统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的做法值得重新审视。按照统一的标准,有些学生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先天原因,却达不到标准要求,被视为“不合格者”,积极性受到打击[1]。
  3.新课标实施后的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新视野
  新课标下的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从评价的功能、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3.1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为:(1)价值导向功能,教学评价对学校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2)诊断功能,教学评价为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3)信息反馈功能,无论对教学哪一方面的评价,都必然要提供一定的信息。(4)心理功能,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动机,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5)考查、评鉴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学生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起判定和鉴别作用。
  3.2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重视科学性与客观性的传统评价,为了能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教育现象,往往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的某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且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3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把学生的情意、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第二,教学目标被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动态的目标,来控制发展不定的教学过程;第三,评价者也成为评价内容,教学评价者的知识水平、兴趣及价值观等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精确性;第四,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基本情况也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3.4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控制着评价活动的目的、方向及进程,对确定评价对象、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合理确定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学评价成功的重要保证。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日益注重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力争把教学评价信息的使用者、教学活动的相关利益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的主体中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
  3.5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心理品质,而这些人文素质又不像体育课的密度、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和完成动作的质量等容易量化,如学生的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以量化的,忽视这些难以量化指标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是缺乏科学性的。
  3.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学习的过程”。新课标下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年龄差异等多种因素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重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动机取向、努力程度、内在情意目标和态度的培养等,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既保证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2]
  
  参考文献:
  [1]吴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1).54-56.
  [2]金红珍.论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