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之花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虹
摘 要: 新课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有着很大优势。本文从尊重学生、巧妙设疑、创设情境、合作互动、注重实践、布置作业六方面对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历史与社会》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学生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和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却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显而易见,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而且能培养学生与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意识与本领,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氛围,诱发自主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诱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了便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平时我经常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尤其是课前十分钟,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同时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及时地掌握课堂反馈。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和蔼、热情,对学生的正确看法及时地予以肯定,对他们的错误耐心地加以纠正,促使学生敢想、敢问、敢探究。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有效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巧妙提疑设问,引导活动探究
疑虑、困惑,往往会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和推动力。精心设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提出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可能就是开发学生潜力的金钥匙。一串好的逐渐深入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可能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钥匙。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巧妙地做好“设疑”,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课堂探究的实效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八年级下册《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让学生理解标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然后说出对自己最有感官冲击的是哪几个字,再引导学生理解“浩劫”、“空前”两词在句中的深层含义。在本课设计中,我以寥寥数语,用“浩劫”、“空前”两词制造一种气氛,一种悬念,在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教材,寻求能说明战争“浩劫”的教材信息,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再深化问题:我为什么要在战争浩劫前加上“空前”一词?这样的设计留给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问题情境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基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所设计的问题也要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课堂上机械的“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答互动,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图片、漫画、歌曲、小品表演等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无疑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能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兴趣,积极主动迅速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入探究作铺垫。
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通过出示图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现在国家刚刚统一,你去咸阳探亲,沿途会遇见什么麻烦?此题创设了当时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得出了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用、交通不方便、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等结论。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此题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升华到了更深层次。通过生活化情景再现,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究,有利于突破重难点问题。
再如讲《万类霜天竞自由》时,可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边播放校运动会及艺术节比赛本班参赛同学的照片引入;讲《看不见的手》时,可通过录像老王开花店的故事说明价值规律;讲《水乡孕育的乡镇》时,可用《太湖美》导入;讲《母亲河》,可通过播放《长江之歌》或展示有关长江的图片引入等,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产生求知的欲望。
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形象化,历史问题现代化,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要创设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与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适时地创设出符合本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四、构建互动课堂,开展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充分深入地思考问题,合作探究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学习,在共同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大胆、勇敢地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如在讲“传媒的影响”时,我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针对上网的利弊进行辩论。我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主张上网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主张上网弊大于利,要求双方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进行辩论。因上网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喜爱的学习和娱乐方式,而教师和家长对此又褒贬不一,一直是校园内外的争论焦点,很多中学生上网都处在“地下”状态,现在要把上网的利弊谈放到桌面上,还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就被激发出来,辩论双方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查阅资料、辩论,学生对书上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对上网利弊关系有了更深、更直观的理解。另外,在教学“叔叔把握机会的启示”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设想将来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名片,同时为自己生产、营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设计广告;在学习“秦岭淮河分南北”内容时,可以把它改为“南方好还是北方好”的题目,让全班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记录单,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南北方的差异。
当然,合作探究要注意不能整堂课运用,它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喧宾夺主。太多的合作探究易使小组成员偷懒吃“大锅饭”,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按照R・T・约翰森的研究,课堂上的协作学习方法最好占用一堂课的7%―20%的时间。合理、适度的合作探究能够刺激学生的神经,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实践活动,巩固探究成果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转换迁移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我是社会小主人》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调查自己家附近的河流近况,询问家中长辈,了解十多年前河流情况,认真思考分析水污染原因,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同时课内用在学校附近三处水体所采集的三瓶受污染的水样,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在讲《妈妈的帐本》时,我要求学生亲自到银行办理存取款、购买国债甚至基金,在实践中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进行合理的计划。我还请学生家长配合,让学生亲自管理一个月的家庭消费,学会记帐,学会分析,开源节流。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那种培养“高分低能”的纯粹的知识性教学应该退出现代教学舞台。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实践能力,正是新课程教学所应该提倡并落实的。
六、布置探究作业,延伸探究课堂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觉得《历史与社会》的课外作业应该突出“综合探究性”,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同时课外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形式多样、富有色彩、充满情趣、注重灵活性,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业会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地自主探究。如在“知识改变生活”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太空时代,身边的一切都会发生大变化,针对未来的生活,说说假如你生活在2050年的某一天,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发生或者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希望与奇思妙想!”请学生用绘画及文章的形式完成。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开眼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我惊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较少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少有探究作业的布置。但杭州市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把小论文纳入《历史与社会》的中考试卷中,这无疑给我们的平时作业布置提了个醒。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把探究活动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探究真正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至高理念,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知识的形成,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麻晓春等编著.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3]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