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性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伟勇
摘 要: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人发展,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生活 个体差异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教师要改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个课堂的主导者、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平等、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身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真正让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研究数学。
一、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中,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教师创设舒心、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最佳效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合作,点拨、引导、创设情境,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并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判定平行,而是通过对上一节课――画并行线,启发学生为什么能够通过平移法得到两平行线,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在平移的过程中同位角大小不变,从而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继续问:“我们通过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内错角又是存在什么关系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师生共同探究,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使整个教学气氛显得轻松、和谐、积极,从而突出教学中师生平等地位,既显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它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创新能力。
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问题
知识是前人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期的经验的积累,就在这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从而形成各门学科。数学也是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为最初目的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立学科。要了解数学就要发现数学中的生活化问题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而前人的知识是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积累的,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完全地让学生自主探索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在“瓷砖的铺设”这一课中,(1)让学生铺设不同形状的用纸做的“瓷砖”。(2)说一说哪些形状的瓷砖可以,哪些形状的瓷砖不可以。(3)分析为什么有些形状的瓷砖可以。学生分组讨论,再铺设一遍,发现了什么特点。(4)得出结论,各个角相加的和为360度,或180度。
在“瓷砖的铺设”中涉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教师在着手这类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现数学问题。学生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教师就要将学生有限的思维不断地拓展、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会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都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3.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一种常见做法:先了解学生特点,然后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归类,最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学优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后进生,以学优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后进生。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学优生的回答剥夺后进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新课标的精神是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有所学,更要让学生有所悟。一切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真正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变化[M].20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