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 娇

  摘 要: 全球化使教育进入了一种新潮流,把教育拖进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认识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新挑战?全球化是什么?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作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它的课程又要如何改革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全球化浪潮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就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全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表现。全球化正在日益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它使教育进入了一种新潮流,把教育拖进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认识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新挑战,全球化对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定位等问题,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全球化是什么
  
  全球化是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试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全球化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是在多层面、多领域上发生的。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也正处于全球化漩涡之中,那么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呢?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使教育与外界联系加强,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得到确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教育之间乃至各个国家与各个国家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教育与全球问题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良莠并存,既不能指望全球化能够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规模上则具有全球性。教育作为一种与形成人的思想信念、态度情感、认识等密切相关的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3.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反映在教育上则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
  以全球化、高速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着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形成了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的首选对象,培养“国际人”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
  4.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些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达到空前激烈的地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势必会诱发各种各样的矛盾,使教育的结构、形式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些矛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全球化是在扩大边界,而本土化是在强调边界。(2)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与既有的传统总是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突,它不能完全认同传统。(3)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教育上的全球化处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进程之中,它对其他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因社会结构变迁的不平衡,将给教育带来种种冲突。(4)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如正规教育的大量发展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矛盾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全球化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全球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作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全球化的影响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基础教育更是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基础教育对全球化的改革也应是全方位的。对中国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课程目标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在课程内容的体现上就比较散漫、随意,往往凭借教师对原有内容的阐释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开发。所以,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国际素质要求。
  2.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
  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课程负担,如何在保证全球性知识的获得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题。在我国,课程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学生课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即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种是内涵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学术中心”的结果。
  3.课程管理要张扬权力分享。
  我国的课程管理要真正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与世界全球化接轨,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复制型与考试型的课程管理向目标型和发展型转变,而且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摆脱“围着课本转”的怪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全球问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形成接受变革、勇于变革的精神。这不仅对全球化课程的开发有利,而且对任何新课程变革的推动有利。
  4.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从宏观层面说,主要体现为淡化、精简和应变的三方面。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学科课程内容的繁、难、多、旧的现象。从微观层次说,传统上对所谓教材的处理,只是顺序的调整、内容的详略而已。全球化的课程标准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利一定程度上下放到教材编写者乃至教师手里,尤其应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充分挖掘校园、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不能局限于国内,而要立足于世界,因此各方要对教育理念达成共识。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即立足本国――面向现代化,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展望未来――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展开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才能为我们民族,为人类持续、和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澜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4版.
  [2]方彤.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韩保江.全球化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4]安迪・格林著.朱旭东,徐卫红等译.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