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环境生物学教学质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美萍 葛利云 赵长容 连国军

  摘 要: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等方面的优化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教学 优化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理论对象和技术目标是阐述污染状况下的生命科学规律,维护人体健康及生态安全[1]。由于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密切关注生命质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吸引力已经在主流科技中居于醒目的位置。环境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课程教学,学生能够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专业思想。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对其他课程起基础、延伸、扩大、融合、激活的作用。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要达到最佳状态,就要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课程目标,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教材在课程目标的实现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编的《环境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生物学中部分教学内容跟环境专业的必修课如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因此,应根据环境生物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避免重复教学。在每堂课中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遵循“少而精”原则,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对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做到“以点带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反映本学科研究进展的科技和新工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污染和生态破坏,比如讨论美伊战争给全球造成哪些生态破坏,三峡工程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等,变注入式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式学习[2]。笔者还结合科技前沿,把学生可接受的和可简化为学生接受的科技前沿信息贯穿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比如在讲解生物监测内容时,引入紫露草(鸭拓草)环境监测报道;在讲解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成时,引入最新的驯化微生物种类及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的讲解等。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在环境生物学的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进行提问与回答是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有效方式,更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些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总结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再对这些观点加以评价和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另外,讲授新课之前以提问的形式回顾前次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回答,如果学生对问题把握不好,则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这样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下学生也会主动地进行复习及预习,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生物学中的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采用传统方式讲授既乏味又难以理解。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以声图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不仅能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能极大地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并对过于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方法时,可以给出案例:某化工厂一定范围内植物受害情况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受害症状结合课本中讲到的有害气体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推断该化工厂排放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什么。这样的案例分析既能帮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在讲到环境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工艺流程时,以动画的形式加以演示,能够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另外“水俣病”、“骨痛病”的视频播放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及对人类的伤害,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操、引发投身环境保护的激情、把握环境问题的原理都是收效显著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信息反馈,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改进和调整实施教学方案,使其更加完善,这样才能第一手掌握学生对当前的教学模式的反映情况:评价如何,效果如何,学生有什么想法、要求和建议等。每次课后,教师都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交流,通过他们的反馈信息来完善教学模式,这样便能快速提高教学效果。
  
  3.优化实验项目,强化实践教学
  
  环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实验,才能完成其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都存在相似的弊端,如实验教学均为验证型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现代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模拟科研训练也较匮乏[3]。鉴于此,我们对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及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培养目标。例如,首先通过藻类的培养和计数实验,让学生掌握藻类的培养技术、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法;接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做藻类毒理试验,熟悉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同时,还可做藻类体内过氧化物酶对有机污染物的响应等一系列实验。通过一系列连贯性的实验让学生明白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科学的严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环境生物学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吸收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以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胡超.“环境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孝感学院学报,2007,(6):95-97.
  [3]孙慧群,徐志兵.环境生物学实验课课程的设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2):11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