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更新

  摘要: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因出发,同时创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并辅以正确方法的引导,从而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培养 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的自主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物理课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初中物理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教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鼓、口哨、笔套、橡皮筋、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学生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相关课堂教学前后,我都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如观察水的沸腾,“神舟”七号发射升空之际,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并通过媒体收集信息,了解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等等。这样,学生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为每一组学生分发了一烧杯热水(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教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在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8.斜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9.竖直插入水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真是不探究不知道,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后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进行置疑,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路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修正教师的错误,战胜教师,超越教师;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齐动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最后教师还要采取“放”的手段,在出示观察对象,提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地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教师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1.
  [2]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2006.02B.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