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记忆与笔记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琦瑜
摘要: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记忆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记忆全过程与听力理解的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从记忆各个环节加强锻炼,提高记忆能力。同时,进一步探讨笔记策略与记忆的关系以及避免记笔记与记忆互相干扰的借鉴方法。
关键词: 英语 听力理解 记忆与笔记策略
一、前言
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困扰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Buck(2001)指出,从听力理解的角度,话语表现为以声音形式编码且呈线性形式真实发生,没有重复或复习机会的特点。可见好的记忆能力对听力理解的作用相当重要。很多英语学习者抱怨由于记忆不好,他们无法记下全部听力内容,在听力的过程中即使听懂前面的内容,也是边听边忘,以致出现听力录音结束,听力内容也随之在脑海中消失。同时,大多数学习者在英语听力实践和受试过程中,通常自发地运用笔记策略来弥补记忆的不足。笔记策略被普遍认为是减轻记忆负担、改善记忆效果的学习策略。可是,该记什么、怎样记、记忆与记笔记互相干扰等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听力理解的记忆过程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笔记策略如何克服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中的记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听力中的记忆障碍,提高听力水平,改善听力测试绩效。
二、听力理解中的记忆过程
当语言信号以声音的形式进入人脑时,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注意力在记忆过程中首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选择性和区分性的功能将听力信息选择性地传入感觉记忆。外部信息保存在感觉记忆中的时间极短,受到注意并存留下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加工分析,发挥储存信息和心理运作功能,未被加工的信息被遗忘。记忆系统加工的信息归根到底要在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储存大量信息,将现在的信息保存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用于现在。
(一)注意力、感觉记忆与听力理解。
注意力对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注意也就形成不了感觉记忆。经过感觉记忆接收到的语言刺激进行初步辨认,选择对该信息是否加工,并把信息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以供工作记忆处理。我们知道,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收外界语言的所有刺激,对某个刺激选择性地注意时,就会进而思考留下记忆,对注意以外的刺激就模糊不清。因此,学习者进行听力理解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否则就会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造成听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注意力的集中与平时英语学习中所下的苦功也是分不开的。在英语学习课堂、课外听广播阅读交谈中多听多说多记,有意识、无意识地增强英语信号的刺激,丰富长时记忆在声学上对英语语言的储存量,都能使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练习或考试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然而在听力测试中,则不可将注意力过分纠集在听不懂的单词或表达上,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接下来的听力部分。
(二)工作记忆与听力理解。
工作记忆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码后存入长时记忆,也同时从长时记忆中获取已有信息帮助理解。工作记忆存储时间短和容量有限,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应加快语言处理过程。Miller曾指出,记忆不被刺激的各种物质单元的数量所限制,但却相反地被有意义的组块的数量所限制,因而提出了组块(chucking)记忆之说。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充分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将信息组块整合,就可以减少需要存储的信息容量。也正是这样,长时记忆内容丰富、熟练掌握外语的人,其工作记忆的容量远较初学外语者大。
尽管有组块记忆辅助,工作记忆的容量仍是有限的,也存在加工运作功能与存储功能相互竞争有限容量的局面。在实际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能放弃某些信息的听辨,容忍知识的模糊和不完整(刘绍龙,1994),否则对个别陌生词意表达的再三思考会使得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容量更加有限,影响干扰随后信息的听辨、处理和存储。在做听力理解练习时,英语学习者都有过前听后忘的经历,既影响理解速度又影响理解效果。如果能找到存储信息的窍门,减轻存储的负担,不但能记住该记的信息,而且能多留点空间让使得工作记忆编码分析听力内容,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桂诗春(2001)指出,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要利用外部储存。在诸多听力策略中,笔记策略是减少信息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促使工作记忆内容成为书面信息,在笔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择时与选词的可行性与适度性,这样才能保证笔记策略运用时,听力效果更优越。当然,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熟练掌握,否则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负担,产生反作用。
(三)长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长时记忆是知识系统保存的地方,这就包括了保存和提取两方面的问题。保存亦是为了提取。有的人能快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积累信息,产生对新的声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编码加工,思想敏捷反应快,很快进入听力角色。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的运作提供基础,辅助前面记忆阶段进行,而不断输入长时记忆的新信息又可以使学生重新评估已经获得的信息,排除掉那些不合逻辑的内容,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对所听的内容形成正确的整体理解。因此,英语学习中将接受到的信息材料尽快尽多地存入长时记忆,一方面扩充长时记忆信息量,一方面刺激活跃原来已经储存的信息量,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帮助英语学习者填补理解过程中的缺口,实现较好的听力理解效果。
可见,记忆过程中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着重要影响,但由于记忆能力的局限性,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笔记策略作为学习策略之一被认为能减轻记忆负担,得到广泛运用。然而笔记策略的使用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者该记录什么,怎么记,记录过程反倒还影响听力效果的问题层出不穷。那么笔记策略在听力练习或考试中是否仅仅只是学习者自以为减轻心理压力的工具,而对记忆和听力理解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呢?以下就略谈一下听力理解中笔记策略如何辅助记忆。
三、记忆与笔记策略
从Di Vesta和Gary(1972)开始,心理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笔记功能假说:编码功能假说和外储存功能假说。笔记的编码功能假说指出记笔记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帮助信息的重组生成,保证了输入信息的理解和编码进入记忆。外储存功能假说认为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记忆信息的再认,帮助信息的提取和记忆。这样,从笔记策略的认知功能看,笔记策略在理想情况下能补充甚至升华记忆效果。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很难在听力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英语听力练习或测试中,尤其是对长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注意力一时的分散能使听力理解效果相差甚远。而笔记策略则能刺激选择性注意,帮助注意力的集中。笔记策略使工作记忆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作为一个外部存储弥补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不足,其自身对信息的分析编码能力同时加强了工作记忆对信息加工分析。记录下来的笔记可帮助学习者回忆前面的听力内容,也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增强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现实操作中,笔记策略在听力理解中如何运用才能避免记笔记与记忆的相互干扰影响听力理解的局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在听力理解练习或测试中的听力笔记与课堂笔记、听写不可同一对待。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无需也不可能采用听写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听力内容,书写速度无法跟上说话速度,过多的笔记既很难实现又收效甚微。学习者听力笔记内容应以概念、名称、数字、逻辑关系(大小、先后、正反、因果关系等)为主;记录过程注意条理性,分块分点记录,帮助理解;形式多以简单的缩略语、数字、字母、特殊符号,也可使用母语表达,省时省力增强经济性。
第二,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经常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应发展个性化的符号和记号,增强简单记号的信息量,持之以恒地训练练习,将笔记手段运用自如,使记忆和笔记记录这两种不同信息加工过程融合互补、优化效果,否则就会影响听力信息的输入以致干扰记忆。另外,勤操练笔记策略也能减少学习者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在听力理解中记下的笔记的现象,使笔记内容更有价值。
第三,不可过分依赖笔记,小篇幅的听力内容应以脑记为主,积极判断理解。听力理解时做笔记的目的是在学习者听懂材料的前提下弥补其记忆的不足,避免对已经理解听力内容的遗忘流失,有效地延长学习者对听力信息的记忆时间,帮助回忆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听力理解中学习者应以脑记为主,记笔记为辅,更不可仅满足于记录下的笔记。
四、结语
总之,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听力理解中记忆过程一步步解析,将记忆过程如何影响听力理解展现在大家面前,英语学习者可从记忆的各个环节加强锻炼,提高记忆能力。在运用记笔记手段帮助记忆时,更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
参考文献:
[1]Annie,P.,Thierry,O.& Ronald,T.K.Cognitive Effort during Note Taking[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5,(19):291-312.
[2]Baddeley,A.Human Memory(revised edition)[M]. UK,East Essex:Psychology Press,1997.
[3]Buck,G.Assessing Liste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刘绍龙.外语听力=声学符号的被动吸收吗?[J].现代外语,1994,(3):37-40.
[6]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综述.外语界,2006,(2):30-34.
该文章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工作记忆、听力策略对英语听力绩效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文章课题编号:08QY0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