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配价理论的汉英零价动词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珊珊

  摘要: 本文在配价是语义范畴的基础上,通过句法和语义过滤,认定天气类动词是词组而非动词;通过语义蕴含测试和论证处所成分的价语成分资格,认定灾难类动词是一价动词;对汉语和英语在零价动词上的差异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AGR 特征和动词与配价成分融合是汉英零价动词差异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
  关键词: 配价理论 汉语 英语 零价动词 比较
  
  1.引言
  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零价动词的文章不多。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零价动词,如陆俭明、沈阳(2004)认为“零价动词是不强制要求与某种性质名词(语义成分)关联的动词”。袁毓林、沈阳、詹卫东等人也认为汉语中存在零价动词。陈昌来(2002)的《零价动词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是第一篇专门研究汉语零价动词的文章,他在思考动词配价性质的基础上,对4类以往被认为是零价动词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后得出汉语没有零价动词的结论。外语界专门探讨零价动词的有周统权(2006)的《从逻辑配价看语言中的“零价动词”》,文章从逻辑配价出发,结合不同语言的言语事实论证了所谓零价动词的语义和句法表现,得出的结论是:从逻辑配价看,语言中不存在零价动词,只存在“零价现象”。
  本文将在配价是语义范畴的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的零价动词进行考察,通过语义过滤、语义蕴含测试等论证汉语中是否存在真正的零价动词,并对英语和汉语零价动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和初步解释。
  2.汉语“零价动词”分析
  在汉语中,所谓的零价动词主要包括下面两类:
  A类:下雨、下雪、下雾、下霜、打雷、打闪、起雾、起风、刮风
  B类:地震、海啸、塌方、涨潮、退潮、落潮、着火、封港
  从语义上看,它们都是自然现象或者和自然现象有关,不同的是A类的自然现象为日常天气,我们姑且称其为天气类动词;B类动词所表示的自然现象不常见,容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姑且称其为灾难类动词。
  2.1天气类零价动词分析
  所谓天气类“零价动词”,如“下雨、下雪、刮风”等,我们认为并不是词,而是述宾词组。从形式的凝固性上看,首先“下”和“雨”都可以单说,“下”和“雨”之间可以插入“着、了、过”进行扩展,可以更大地扩展为“下了一阵大雨”、“下了一天雨”,还可以进行换位。
  以上只是“下雨”等并非是词的形式验证,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下雨”等是词组的结论。因此,本文对词和词组的区分在句法过滤的基础上还采用语义过滤的方法。语义过滤指依据意义凝固程度来区分词和词组,即在不知道结构体的意义而知道其组成成分意义的情况下,如果能推知结构体的意义,则为词组;如果不能,则为词。如“白菜”的意义根据“白”的意思和“菜”的意思无法推知,即为词。我们据此对“下雨”进行判断,“下”的意思是“雨雪等降临”,“雨”的意思是“从云层滴向地面的水”,它们组合的结构体的意义完全可以从组成成分推知,因此我们可以判定“下雨”在配价语法分析中应该是词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将“下”看作动词,在“下”的“雨雪降落”义项后写道:“可带施事宾语”。同理我们可以推出“下雪、刮风”等也是词组,其中“下、刮”是一价动词,“雪、风”等是它们的配价成分。朱德熙(1978)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打”是一价动词,“打雷”是词组。与“下雨”类似的还有“下雹子”、“下冰雹”之类,其更显然是词组了。
  2.2灾难类“零价动词”分析
  灾难类动词是词没有争议,但我们认为灾难类动词也不是零价动词,因为其在语义上需要有强制性的配价成分,即灾难发生的主体。陈昌来(1997)认为,处所是不是价语,“要看处所在动核结构中是不是动元,即是不是构成动核结构的强制性的必有语义成分”。语言事实表明,灾难类动词所关联的“处所”是构成动核结构的强制性的必有语义成分。以“地震”为例,在“唐山地震了!”中“唐山”确实是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处所,但同时“唐山”也是“地震”这个动作或事件的主体,是“地震”的语义要求所必须蕴含的成分,“唐山”在这里是不能被删除的,如果删除便会使语义表达不明,而且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根本没有意义。
  处所词不作配价成分时,一般由介词引导或和方位词一起组成方位词组,当其被删除时基本语义不变,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删除处所词后成为“我们学习”,基本语义不变。处所词充当配价成分时,一般不由介词引导,不可省略,否则就不成句或语义大变。“唐山地震了”一般不说成“在唐山地震了”,“唐山”前不能加介词,符合确定主语的“V前NP原则”,即所有预选NP可以在V前无标记出现,这表明“唐山”是真正的主语。当“唐山地震了”删去主语“唐山”后只能在特定语境中说,而且语义大变。
  “地震”等词在“此时此地”的现实语境中常常省略处所,如果说出处所反而不合语用。比如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一边逃跑一边呼喊“地震了”,这时不会有人不懂,因为当时的语境是“此时此地”,不会有人说“现在我们这儿地震了”,因为那反倒提供了过多的信息,违反了Grice(1975)提出的语用原则――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Maxims of quantity)。但是,当一个人从已发生地震的地区向尚未发生地震的地区的人说“地震了!”,那么受话人就会问发话人“哪儿地震了?”,因为受话人并没有发话人的语境,这句话就因为缺少配价成分而表义不明。
  此外,灾难类动词不是零价动词在句法形式上也可以找到证据。以往研究称“零价动词+的”不能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用来指称人和事物。如果将“地震”认定为零价动词,这一说法就有问题,因为“地震的是唐山”一类句子完全合法。
  综上,我们认为灾难类动词应归为一价动词,从语义上说它要求有一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与之共现,人们之所以感觉这类动词在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长期语用要求固定后的结果,而且不能脱离语境。
  3.英汉零价动词比较分析
  3.1融合差异
  英语、法语、德语等印欧语言中都存在零价动词,它们也大多为表示天气的词语,如英语中的“rain,snow”,法语中的“pleut”,德语中的“taut,regent,frieren”等。英语与汉语的“地震”、“塌方”等对应的“earthquake”,“landslide”等为名词,没有动词用法。
  我们以“rain”为例,考察其在英语中的用法。“rain”也有及物动词的用法,表示使雨等大量降下,例如:
  (1)It has rained itself out.(雨停了。)
  (2)His eyes were raining tears.(他泪如雨下。)
  例(1)中“rain”的宾语是“itself”,可称为“形式宾语”;例(2)中“rain”已经表示其他意义,相当于汉语的“流”或“流出”。
  再来看“rain”表示“下雨”的例句:
  (3)It’s raining.(下雨了。)
  “it”作为形式主语,并不是语义要求所必须蕴含的成分,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句法上的需要,因此在配价是语义范畴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rain”一类零价动词的身份并没有过多的争议。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任何动作行为都必须有一个主体,否则动作将无所依托;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张斌(1998)指出,“有指称不一定有陈述,有陈述却一定有指称”,用在这里十分恰当。英语中的“rain,snow”等表示天气的词语,它们实际上相当于汉语中的动词“下”和其必有语义成分“雨”的融合,本身就包含了动作事件及其主体。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形式相对严格的语言,因此便由形式主语“it”等充当主语,以达成其形式上的要求。汉语语法上没有形式主语,加之“下雨”类词组在语境中造句时主语又经常省略,因而不少学者把汉语中尚未融合的“下雨”等词组也看成了如英语“rain”一般的零价动词。这正是汉语研究受英语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汉语和英语作为不同语言类型的差别造成的。动词和其配价成分的融合的差异是英汉零价动词不对称的直接原因。

  3.2 AGR特征差异
  胡建华(2007)将语言分为格标(case marking)语言与非格标语言,并分析了两种语言的系统性差异产生的格标效应(case marking effect)。他认为虽然根据可见性假设(visibility hypothesis),有格的NP才能被指派题元,但实际上有格NP并不一定有题元。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形式主语“it”即属于有格而没有题元,因为其虽然被赋格,但并未被赋题元,因为动词“rain”作为零价动词无题元可释放,“it”也就无题元可赋。
  很多学者认为汉语中没有AGR(一致关系)特征是造成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言差异的内在原因,我们也认为英汉零价动词的差异是与此有密切关系的,AGR特征差异是英汉零价动词不对称的深层原因。
  3.3来自构词法的证据
  与汉语灾难类动词“地震、塌方、海啸”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earthquake,landslide,tsunami”等皆为名词,不过从构词法来看,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类词实际上是动词与配价成分融合的结果,而且这种复合构词的方式也与英语主要的构词方式――派生构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灾难类动词也正在向名词用法的方向发展,即其名词用法不断增加,而其动词的用法正在逐步萎缩、消失。我们在《作家文摘》1200万字的语料中搜索的结果表明,“地震、塌方”用例中的动词比例很低,其中“地震”用作动词比例仅为8%,“塌方”用作动词的比例为25%。我们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搜索则发现,“地震”作动词的比例更低,甚至低于5%,“塌方”作动词的比例为20%。这可能和两种语料的语体有关,《作家文摘》语料库中的语料多为口语,而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多为书面语,口语中“地震”作动词的频度要高于书面语中的频度,书面语中“地震”多和“发生”联系在一起,“塌方”多和“发生”、“出现”联系在一起:
  (4)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5)隧道出现塌方,唐良杰又赶紧钻进隧道去组织处理塌方了。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汉语中不存在真正意义的零价动词。零价动词一部分是天气类动词,句法和语义过滤证明其实际上是词组;另一部分为灾难类动词,语义上要求有强制性的必有语义成分与之共现,是一种特殊的一价动词。
  配价的语义范畴性质体现了语言的共性,汉语不存在零价动词表面上体现了汉语的个性,实际上并没有违反配价的语义范畴性质,而是由汉语和英语句法语义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即句法上的AGR(一致关系)特征差异,语义上动词和其配价成分融合的差异。前者为汉英零价动词差异的深层原因,后者为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昌来.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2]陈昌来.零价动词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语法研究和探索[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周统权.从逻辑配价看语言中的“零价动词”[J].外语研究,2006,(1).
  [8]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and Morgan(eds)[M].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