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亚

  摘要: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影响,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很多方面成功借鉴了《圣经》的意象,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标题选用等三方面分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圣经意象 主题思想 叙事结构 题目选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一位深受《圣经》影响的美国现当代小说家。《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曾荣获1940年普利策奖,凭借这部作品,1962年斯坦贝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鞭挞美国社会和经济弊病的社会抗议小说。在这部不朽之作中,斯坦贝克不仅在思想主题方面融入了《圣经》的一些故事寓意和有关的道德观念,而且在标题的选用、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圣经》,从而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本文拟从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标题选用方面来分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探讨作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主题思想:基督教道德观念的延续与发展
  
  这部作品的思想主题是与基督教有关的道德观念的延续与发展。《圣经》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以绝对的人伦道德为本的人生价值观来贬斥邪恶与暴虐、弘扬善良与仁爱。《圣经》以天堂的幸福、彼岸的美妙来抚慰受压的贫弱、善良,并以地狱的酷刑、来生的苦难来惩戒施压的强富与罪恶。这一道德准则渗透在斯坦贝克的创作中,成为《愤怒的葡萄》的主旋律。小说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农民破产之后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寻觅生活出路的故事。以汤姆・乔德一家为代表的贫苦农户耗尽了所有家产,扶老携幼,餐风宿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加利福尼亚,找到的却并非自己日夜憧憬的“天堂”和“乐土”,而是当地富足而贪婪的庄园主的冷遇和虐待。书中善的一方是乔德一家人,恶的一方是吞噬土地的银行家、大庄园主及其豢养的警察,并对恶势力加在人民头上的苦难展开了酣畅淋漓的描述。然而,《愤怒的葡萄》并没有把生活描述成毫无希望的地狱,相反却从加州的生活中,看到了人的勇气和友谊。在小说结尾处,乔德一家终于有了安身之地,找到了工作,这是作者人生信念的表现。《愤怒的葡萄》在叙述劳动人民生活辛酸的同时,又映射出爱、新生及希望。斯坦贝克热情地赞美普通人民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在困难面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揭示出善良才应该是社会的灵魂。这隐含着基督教的道德意志对人的自由精神本质的蕴意。
  
  二、叙事结构:史诗般神话典故的结构模式
  
  《愤怒的葡萄》的故事情节套用了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史诗般神话典故的结构模式。小说的情节同《出埃及记》的布局十分相似。正像以色列人在埃及倍受法老奴役一样,移民的代表――乔德一家在俄克拉荷马州也由于连年的旱灾,以及大公司的压迫,丧失土地,无以为生。以色列人是为了摆脱在埃及被人奴役的命运,向遥远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迁移,乔德一家也是满怀着摆脱苦难的希望向“黄金西部”迁移。以色列人在先知摩西的率领下,冲破埃及法老的重重干扰,跨红海,穿沙漠,过旷野,一路饱经磨难与考验,终于到达上帝所赐福地――迦南;乔德一家也是在先知一般的牧师凯西的带领下千里迢迢,过沙漠,渡河流,历经艰辛才到达心中的理想之地――加州。
  除了故事情节的相似之外,斯坦贝克还巧妙地采用了与《出埃及记》极为相似的叙事结构:“记叙章节”(narrative chapters)与“插叙章节”(intercalary chapters)相互交替这一神话典故结构。记叙章节讲叙乔德一家的苦难经历,表现他们的痛苦、挫折和希望;插叙章节则描述俄克拉何马干旱和尘暴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所酿成的社会悲剧的普遍性,以表明乔德一家的苦难经历具有代表性。斯坦贝克借鉴与圣经叙事相似的两种方法,把这两类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插叙章节为紧跟其后的记叙章节中情节的展开设好铺垫(例如描写大雨和洪水的第29章为下一章中小说的结尾做好了充分准备),或者利用插叙章节中某些没有展开,但是却具有普遍性的细节,表明发生在乔德一家身上的情况也必然发生在移民大众的身上。以第8章(记叙章节)和第9章(插叙章节)为例:前一章末尾仅提及乔德爸爸吩咐阿尔开车载旧家什去城里变卖,而后一章则详细描写农民们在离开家乡之前如何筛选和变卖旧家什的情景。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象征意象来联系这两类不同的章节。小说的第1章(插叙章节)描写作品的环境和尘暴袭击灾区的情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意象是“红如鲜血的”太阳。在这篇幅仅占两页半的章节里,用以形容太阳的“红色”一词反复出现了四次,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一章的末尾。而在第2章(记叙章节)开头最先跃入眼帘的意象也是红色:“巨大的红色运输车”。在西方文学中,红色这一原型意象通常暗示灾难和暴力,而这一寓意也与《圣经》有关。太阳的红色象征自然灾害:干旱和尘暴;运输车的红色则预示机器对人的威胁:银行收回了农民们抵押的田地之后,便支持大业主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用拖拉机取代人力和畜力,将农民们逐出家园。通过红色这一象征意象的联系,小说的第一个插叙章节便十分巧妙地过渡到主角汤姆・乔德出场的第一个记叙章节。
  
  三、题目选用:“葡萄”的象征意义源于《圣经》
  
  “葡萄”一词的含义可以在《圣经》里找到。在《圣经》中“葡萄”一词包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其中之一,“葡萄”象征着主耶稣的子民。在《新约・约翰福音》第15章“主是真葡萄树”中,耶稣把自己看成是一颗“真葡萄树”,而跟随他的苦难的民众――他的子民,则是“葡萄树”的“枝子”。斯坦贝克把《圣经》中“葡萄”的这层含义用进他的小说中,用“葡萄”来象征成千上万受尽压迫的劳苦大众。
  “葡萄”在《圣经》中还象征着丰饶和希望。据《旧约》的民数记的第十三章记载:上帝赐民以福地迦南,摩西派使者前去查探。那是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上去窥探那地,从寻的旷野到利和,直到哈马口。他们从南地上去,到了希伯仑。从那里砍了葡萄树一枝,上头有一挂葡萄,两个人用杆抬着,又带了些石榴和无花果来。因为以色列人从那里砍来了那挂葡萄,所以那地方叫作以实各谷。过了四十天,他们窥探那地才回来。到了巴兰旷野的加低斯,见摩西、亚伦并以色列的全会众,回报摩西、亚伦全会众,又把那地的果子给他们看。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把“葡萄”所蕴含的“丰饶”和“希望”的意义巧妙地借用到作品中。30年代的美国,现代工业化耕作夺走了佃农们的饭碗,把他们赶出了家园。无家可归的破产农民便把盛产葡萄的加利福尼亚当作希望之乡。在俄克拉荷马的破产农民心中,盛产葡萄的加利福尼亚便成了他们的福地迦南。这里“葡萄”代表俄州破产农民心中西部的幸福美好生活,象征着他们去加州谋生的希望和开拓新生活的梦想。同时,对“葡萄”之乡的向往,也是他们不辞辛苦、千里跋涉的动力。“葡萄”的多重象征意义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极好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综上所述,《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学家的创作源泉。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从《圣经》中汲取营养,把小说和《圣经》故事艺术地融为一体。从斯坦贝克这位20世纪美国作家受《圣经》的影响之深,我们不难领略到:要比较到位地理解西方文学艺术,掌握《圣经》文化乃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
  
  参考文献:
  [1]新旧约全书[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89.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8.
  [4]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梁工.基督教文学[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6]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