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友兰

  摘 要: 高职教育中人文传统的淡化与人文教育的削弱已日益成为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和深思。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和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培养的“单向度”倾向和“片面化”特点,使得21世纪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 教育 反思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迅猛,面貌日新月异,特色益发鲜明,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一般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目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对这个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急功近利和狭隘短视的,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宣言和教育宗旨都明确而过度地强调和彰显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暗示着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贬低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漠视,突出地表现在:以职业技术训练基本取代人文素质培养,以现代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传统文化熏陶,以单一专业灌输基本取代整体人格塑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忽视,导致学生文化素养贫乏、道德品质缺失、适应能力低下等诸多负面效应,一种典型的过于强调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高职教育中人文传统的淡化与人文教育的削弱已日益成为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和深思。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其文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意指一种人伦有序,礼备乐明的文明社会秩序。天之文表现为阴阳刚柔等自然法则,一雨一霁,一温一凉,一寒一暑,交轮代错,体现了天之德;人之文是体现为礼法仪则等世道人伦,一善一恶,一是一非,一美一丑,所行所止,共生互补,体现了人之德。所以观乎天文,把握自然界寒暑、阴晴、昼夜变化的规律,以审时度变,节宣政令;观乎人文,效法天地自然运行之道,化性起伪,以成就人的美德。
  如果说人文是意识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那么人文精神就是对人文的向往与追求。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和核心组成。它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探索,对道德、信念和人格的关切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和呼唤,对个体自主和人格尊严的祈盼与高扬,以及对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反省和思考,对理想人格和善良心灵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塑造在于承认、尊重和保护个性的尊严与个体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与人生的价值。
  因此,我们说人文素质的教育在于塑造人的独立价值与自由精神,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和人文情怀,在于完善人的心性灵魂和德性品质。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高的功利导向”、“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过于专注职业技能的操作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做事、做人容易出现缺陷:在做事方面,知识狭窄、基础不牢、能力不强、后劲不足;在做人方面,道德水准下降、责任观念匮乏、进取意识淡薄、协作能力不足和奉献精神欠缺。相关调查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欠缺,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品位不高,审美能力低下等不良现象。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人都不像,要才何用?当今社会普遍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人必须是人文与理工相通,科学与技术共融,学习与研究并重,知识与智慧同尊,胆识与品学兼具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人文素质对于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道德品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挖掘、实践能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基本途径。哲学探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样活着;历史学积蓄人类的发展经验,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综合的判断能力,通过研究人类的过去帮助我们的当下以及发展我们的未来,明白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担当的责任;文学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境界,帮助改进个人的操守和生活的质量。这些学科有助于我们度过有尊严、体面和自主的一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培根说过:史益人智,诗益人慧。大凡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多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达到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会落后,就会衰弱,一打就垮,只能听任宰割和欺辱;然而,没有民族文化,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空虚,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与鞭打。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这理所当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早就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的职能的范围之外。”而这个“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就得靠人文素质教育去培育了。科学和人文相结合,不能唯科学主义,也不能唯人文主义。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和谐统一,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有坚毅的科学精神,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丰富学生心灵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文素质的教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理应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比翼双飞,两轮同转,才能相得益彰。因此,科学与人文应当而且可以相互沟通并且紧密融合,而这也理所当然应是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针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和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培养的“单向度”倾向和“片面化”特点,使得21世纪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培养与造就大批“具有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人文精神,在中国,在西方,像一轮喷薄而出的海上红日,正在高等教育中升起,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当然,这也理所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我们真诚地呼唤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传统人文精神在校园的传承和弘扬,呼唤个性飞扬、心灵自由的天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