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文本 注重拓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虽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但作为一个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一种感觉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那就是深深的感到很多学生在高考语文备考时,走弯路了,方法不对头了。很多考生在备考时,都存在这么一个误区,过分相信什么“高考真题”“高考母题”之类的东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练习,而忽视了对语文课本的回顾和复习,结果导致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掌握住,大量的分数都失在他们看不起的“阴沟”里。比如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对语文的一些常识、基本的规范说法也不清楚,让回答本段中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些考生偏偏要写上对偶、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要你对诗歌中的表现技巧进行赏析,有些考生偏要分析它的思想内容;高考中的阅读鉴赏题,大部分考生也是缺乏一般规律下的鉴赏常识与技能,对诗歌鉴赏的大框架路数、小说鉴赏应立足哪几个点等,大部分考生都不清楚。这些问题提出来初看像是笑话,实则在每年的高考答题中这种现像是比比皆是。所有这一切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高考备考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再注重生发拓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走向来看,高考命题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试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除了一些古诗文默写题外而几乎没有)。这就给同学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功夫学习课本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文是基础、是根本,高考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本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有人说“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考好语文,取得好的成绩,必须立足于课本,那种脱离课本而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方式是一种舍本追末的学习。
  如语文试卷中的字音字形题同学们大都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太简单了,太不值得看了,而实际情况是同学们的失分恰恰表现在这方面上。实际这种题只要同学们平常多看看语文课本下的注释,多看看字形,是很容易做出来的。默写名言名句题,考生汗流浃背会了,却又因句中的某个字不会写,从而白白地让这题的分数付之东流了,又白忙活了。
  同学们普遍感到最难的文言文阅读题,实际它的考查点也都在课本上。如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这一题中的几个加点的词在课文中都可以找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辍”就是“停止”,今天我们说的“辍学”的辍就是这个意思;“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这里的“举”就是“举荐、推举、推荐”之意;关于“迁”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迁”有“晋升或调动官职”之意,如《张衡传》中“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琵琶行》中“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资”有“钱财、财物”之意,也有“供给、以钱物帮助”之意,在D句中“资”显然做动词,当“资助”讲,故D项错。
  所以这些都在启示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时,要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在教材中寻找高考的“影子”。然后再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
  当然,语文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几篇课文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实际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提高语文水平的大道,要拓展于课外,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的技巧,运用在课外、实践在课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我们在具体学习时可以把课本中学过的课文按不同的角度归类。比如:按体裁分类(小说类、散文类、说明类、议论类……);写作目的有共同点的文章归类(按情感归类:颂扬型,揭露型……);把同一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探讨,前后比较风格的差异,情感的变化,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再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其目的是能领会同一体裁的文章。例如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可向中学语文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小石潭记》是记游,通过对小石潭僻静、凄清景物的细致描摹,抒发被贬后寂寞压抑的心理;《岳阳楼记》则借重修岳阳楼的机会写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我们就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游,还可写景,议论,叙事,说明。这样阅读一篇,拓展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其目的是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家在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一位惊天动地的英雄形象赫然屹立眼前;他义正辞严,诉说历史……此时,作为革命家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已经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闻一多先生,我们还要了解他的有关诗集如《红烛》《死水》等,从他作为诗人、学者阶段的“说和做”与他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对比中,真正了解先生的崇高品格――“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真正了解闻一多――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英勇的革命烈士。
  以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向引文的(出处)原作扩展。其目的是既深刻理解引述的意义与作用,又能扩大文史知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把唐雎的形象写得很精彩。唐雎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者,不畏强暴,敢于同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至今传为佳话。读过课文的同学对唐雎的慷慨陈辞更加佩服不已。我们课外如能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典故背景、意义、过程,对理解唐雎“一怒即发,与秦王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决心,理解唐雎有胆有识的思想性格,和秦王前倨后恭,唐雎以弱胜强,从而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们还要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提高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这样,我们在立足课内学习的同时,逐步向课外拓展,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你的阅读能力、分析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而高考考查的正是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你还愁学不好语文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