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卫

  摘要: 从数学学科来看,教师通过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及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课堂 方法 思维 创新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制控与调节,是大面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能力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认识。
  
  一、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中学生数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学具,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因为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眼、耳、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摆、折、剪、拼、画、说等,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操作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运用一题多解,激发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属于创造思维的一种核心思维形式,即是一种从某点出发,运用能想到的有关全部已知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多种多样的思考路线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拓宽思维领域,以克服思维的呆板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已知m2+m-1=0,求m3+2m2+1999的值。
  分析:通常是求出m的值,然后代入计算求出结果,这种求出m值代入计算比较繁难,故在解题上要求求异创新。
  解法一:赋值“0”代入法。
  ∵m2+m-1=0
  ∴m3+2m2+1999=(m3+m2-m)+(m2+m-1)+2000
  =m(m2+m-1)+(m2+m-1)+2000
  =m×0+0+2000=2000
  解法二:赋值“1”代入法。
  ∵m2+m-1=0
  ∴m2+m=1
  ∴m2+2m2+1999=(m3+m2)+m2+1999=m+m2+1999
  =1+1999=2000
  解法三:降次代入法。
  ∵m2+m-1=0
  ∴m2=1-m
  ∴m3=m(1-m)=m-m2
  ∴m3+2m2+1999=m-m2+2(1-m)+1999=-m2-m+2001
  =-(1-m)-m+2001=-1+2001=2000
  解法四:升次代入法。
  ∵m2+m-1=0
  ∴m3+m2-m=0
  ∴m3+2m2+1999
  =m3+m2-m+m2+m+1999
  =0+m2+m-1+2000
  =2000
  解题时,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不能去生搬硬套规律。要大胆思考寻求创新,多渠道、多方面探索求异,在探索中发挥才智,实现创新。
  
  三、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思想尚未定型,思维不受约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这正是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如果在此时积极诱导,解放他们的思想,鼓励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也许会出现不同领域里的“爱迪生”。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善想、善说、善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选择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比如:在讲“有理数”这一章时,只讲“加法”、“乘法”,让学生自学“减法”和“除法”,解放学生的思想,从中找出加与减、乘与除间的内在联系。
  
  四、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广阔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答案的思维形式,答案也往往是不确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可以设置矛盾情景,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
  例如: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求证:△ABD∽△AEC。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利用圆周角定理来证出结论。我进一步提问:由上题条件,还能推出什么结论?
  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学生的思维自然发散开来。当学生寻找出全部答案,就可以独立地发现:
  ①AB∶AC=AD∶AE
  ②AB∶EC=AE∶BD
  ③CE2=AE•DE
  学生欢欣鼓舞,激动不已。我紧接着提问:“如果过点B作圆O的切线,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们顿时又活跃起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我们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特殊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开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灵活地开展有趣的活动;要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实践、向生活、向社会学习数学知识,在活动中长见识、开眼界、深化知识、开发智力,如搞调查、搞统计、外出参观、做数学实验、进行实际测量、开展趣味解题活动、讲数学故事、搜集数学资料、交流学习心得等,真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应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另外,还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从而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4.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