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小琴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本文介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经验及其取得的一些成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实践
引言
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高等学校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重道远[1]。
我系自从成立以来,一直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就非常关键。在内容组织上,我们以“技术应用”为主线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我们首先从我们见到的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的外形到内部结构,从计算机的硬件到软件,让学生逐步认识了解计算机,并逐步展开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常用工具软件等教学内容,穿插讲授计算机软件相关内容;从学生上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等,我们引入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由视频点播、数码相机等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成绩管理等引入数据库;由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应用引入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由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虽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1+1+2的教学模式,即每周安排课时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解2学时,辅导2学时。在教师讲解的2个学时中,1个学时用于给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等理论内容,1个学时介绍计算机操作的实践部分。在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基本操作内容,同时在每次上机实践中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与专业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融入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教学[2]。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在一些专业(如医学、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并且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一些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阶段。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按专业分类的方式,将全校学生分为大文、大理和艺体3类,分别采用不同侧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针对理科类学生与数值计算、函数绘图、实验模拟与分析、工程设计等关系比较密切,在授课过程中偏向程序设计、工程设计及仿真软件等,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相关内容,如:Word里面的公式编辑器、C语言、AutoCAD等简单处理工具。同时还重点介绍Excel中的一些函数等。针对文科学生主要与文字处理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详细介绍Word中的编辑排版功能,如样式的使用、修订、目录生成等。还介绍如FrontPage、Dreamware等常用的网页设计工具。艺术、体育类学生对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处理工具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介绍一些Windows自带的画图,以及图形、声音处理软件等。
3.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重视网络教学
目前,各高校均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合理分工,逐步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在实践教学方面,积极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添加教师网上答疑与网上交流部分,便于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促进教学改革。我们还将部分的教学内容做成视频录像,进一步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只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应该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期末考试改为“笔试+上机”的方式。而期末成绩评定采用4∶3∶3的方式,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40%,上机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30%。
我系全体教师经过努力,建设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试题库。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考试系统,对命题、考场组织等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考试规范,从而保证了命题的科学性、组织的严密性、成绩的可比性。标准化题库基本涵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容纳各种类型难易程度相当的试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知识覆盖面不足的漏洞,减少学生靠死记硬背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目的比例,增加辨析题、实际操作题的比例,并且题目形式灵活多样,不断更新,能够测试和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既重点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在平时也能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模拟测试,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平时成绩是对期末综合考试的有效补充,所以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分值,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由于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自2000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重庆市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一直名列前茅,始终比重庆市的平均过关率高大约10个百分点。
5.结语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3]。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不断地深入和系统化,才能更有成效,我们决心为此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劳眷,韦文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4,(6):72-73.
[3]陈琼,宁正元.高质量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时代,2005.11: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