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德金

  摘要: 根据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针对当前高中生体育兴趣的现状,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体育兴趣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强调了高中阶段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体育兴趣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兴趣 培养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1.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与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1.1指向作用
  体育兴趣是人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性倾向性的体现,每个人在体育兴趣方面都可能有差异。同时,体育兴趣又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对体育活动的趋近倾向。它使人可能从多种活动中做出选择,选择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或形式,并且乐此不疲。但是,不同年龄学生的体育兴趣可能发生变化或分化,而使兴趣的指向性越来越明确而趋于稳定,甚至逐渐形成对某个项目的中心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指向作用会因活动结果的积极强化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表现出体育兴趣的动力性和体育参与的延续性。
  1.2强化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实验表明:中学女生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却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2.高中生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人的体育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也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从年龄上看,高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有上升趋势,而到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但是,在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高中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
  
  3.高中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在城市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中凸显,在经济落后地区却不尽然。由于苏北经济发展落后,造成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和教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小学、初中阶段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个别地区甚至起到抑制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反作用。
  3.1根据生理特点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项目和群体活动,尤其要加强那些被学生厌倦项目的教学。现代中学生的共同点就是接受能力比较快,但自身的力量和耐久力素质差,而且由于偏食出现了一些“肥胖”和“瘦弱”的学生,还有就是自我意识强、性格内向、怕苦怕累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身体差异,在教学中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好突破口,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调动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兴趣。如在教跳“山羊”的分腿腾越动作中,教师为预防学生两手撑箱时间过久,而影响到第二腾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将“箱体”比喻成“烫手的铁板”,两手一触及箱体就要迅速推开,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学生们在练习时就会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好,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体育课的兴趣。此外,体育教师还要考虑到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做动作时,怕自己完成不了,而被同学们笑话或怕教师指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降低难度外,还要采取帮助、鼓励和课外辅导等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学生们对体育产生兴趣。
  3.2注意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与之朝夕相处的教师发挥着巨大的师表作用。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教育学生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体育兴趣。
  3.3不断丰富组织形式和内容
  体育运动心理学有一个规律,如果单调的刺激过多,就会引起心理疲劳现象,往往造成学习者的动作质量下降,损伤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断地诱发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一手段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做准备活动时,每次都是慢跑,学生就会产生抑制情绪,提不起兴趣,教师若能运用一些花样跑或活动性游戏等手段,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其效果就会更好些。
  3.4把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多表扬少批评,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感到难受,还往往会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同时,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当,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因素,年龄不同,表扬的内容、方式、场合、语言也应有所区别。
  总之,“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和庆.兴趣对学校体育长期效果的影响.哈尔滨体院学报,1988,(2):22-26.
  [2]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