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星鸿
摘要: 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是现代人才培养工程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创新素质 人才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验证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的三大能力及调动其学习兴趣,是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在生物教学中的长期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才能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其次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法可分为按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在做动植物解剖实验时,要严格按顺序观察,如解剖虾时,要先看其外部特征,再扒开甲壳观察内部结构。如果反过来或用解剖刀随意切割,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在做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时,让学生观察多种标本:草履虫的分裂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曲霉的孢子生殖等,再结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比较这几种方式有何不同,可使学生对无性生殖产生深刻的认识,其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锻炼。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教材中现成的观察内容,积极探求新发现。如在进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实验目的仅是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但一位女生却发现了经过洋红染色的上皮细胞核里有一个深红色小点,我趁机让学生们比较男生和女生所做的装片。结果大家很快总结出:只有取自于女生的口腔上皮制作的装片中才有这个小红点。但为什么只有女性才有呢?我就把它作为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去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掌握规范、严谨的实验操作方法
如果在实验中马虎、随意,会连正常的实验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创新了。教师的示范首先要正确、规范,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崇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等主要步骤,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技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3.学生设计实验
一般的实验都有编制好的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现成的步骤进行操作,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机会发挥。所以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实验。例如在血涂片制作的实验课之前,我跟学生说:“实验指导书上只有瑞特氏染色法,同学们去查查资料,看有没有其它制作血涂片的方法。”实验课上,学生们提出了多种染色法,如姬姆萨染色法、瑞特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甚至还有的学生说:“苏木精、伊红是常用的染料,可不可以用它们来染色试试呢?”于是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鱼类血液的染色,血涂片制作好后进行对比,看哪种效果好。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实验是自己做出来的成就感,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预知或未知的实验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认真地分析。尤其是实验失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耐心、细心地找出原因,千万不能畏惧困难、半途而废。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教师可提示:是否丙酮用量过多造成滤液太稀;用的为新鲜的幼嫩叶,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等等。在实验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勤于动脑就会升华为善于动脑,进而就会有所创造。
5.精心设计实验练习,巩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练习是认识的继续,是知识巩固深化的重要手段。练习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于解题的过程,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带有探索性的练习,如实验设计型和实验分析解释型的练习。实验设计型的练习主要考查实验的方法、原理、技能和技巧。实验分析解释型的练习以实验为背景,通过图、文、表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实验情境,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解读、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推测和预期等,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
6.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布置一些观察、调查、采集、标本制作、参观等内容。最好在学校内组成多个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拨一定的经费给学生自己搞科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及通过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自觉地把启发学生追求新知,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作为自己的职责,就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报春.生物教学中兴趣激发与情绪调控[J].中国轻工教育,2004,(3):76-77.
[2]马志忠.关于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未来与发展,1999,(4):53-55.
[3]徐小洲.当代创新人才培养趋势[A].清华大学高等教育新纪元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7):5-6.
[4]消兴民.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2):69-71.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06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