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文兰

  摘要: 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从宏观理解、微观理解两个角度去把握,并注重循序渐进的引导,注重细心认真地审题。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文 语感 阅读理解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的涵盖面不仅仅在于语文一门学科,对于其他多门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它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材料,引起连锁性的思考,然后根据题意,锁定相关内容,最后完成书面表达。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写作能力相当不错,然而在阅读分析上却表现幼稚,总是徘徊在答案边缘。他们的问题出在理解分析能力上。他们自小对语言文字缺乏敏感,仅从字面上看内容,不能走到文字的深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把语文学成了半拉子工程呢?
  我们都知道,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汲取知识、交流信息,也就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掌握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了。理解性阅读应以敏锐的感受为主,学生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去感知读物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从而整体感知读物的大概内容。长期的潜移默化,语感就能渐渐培养起来。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有人甚至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可见培养语感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上述这些学生就在这方面出了问题。首先是阅读量偏少。见多方可识广,一个从小徜徉于文学殿堂的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熏陶,感情比别人丰富,精神会别人充实,看问题当然也比别人全面。第二,缺乏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风都会刻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研读作品,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第三,思想上不够重视。学生从小就接触汉语,字面上没多大障碍,回答理解分析题时也多少能说出点内容来。这就造成学生的忽视心理,以为到时候细心点就可以了。平时上课时充耳而不闻,没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分析文章内容。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问题,就教师这方面来说也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的规律还是有的。教师要明确理解性阅读的内涵,它既需要微观理解,更需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语句、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社会价值(即作品主题)乃至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只扣词句,从表层上认识,只见木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抛开语句,天马行空的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很容易在这两方面走进误区。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生动而有序的引导。比如学《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总结时,第一问:小石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中有“以其境过清”一句,不难明白,环境是凄冷的;第二问:作者柳宗元被贬谪后有怎样的心情?结合时代背景也能明白,他苦闷忧伤,寄情山水;第三问:结合作者的志向、能力及遭遇,你觉得小石潭和作者本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经讨论后,不少学生能明白,小石潭美丽的景色好比作者满腹的才华;小石潭无人知晓,也无人欣赏,好比作者不被赏识、重用;小石潭清冷的环境又好比作者此时的遭遇。再拓展延伸到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我们更能明白,作者寄情山水,以景语为情语,抒发了遭贬后抑郁苦闷的心理。第四问是最深层次的: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八记》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奇异的光彩,由此你感悟到了什么?联系其他作家类似的遭遇,学生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人要想获得出色的成就,需要现实生活的磨炼,安逸的环境常常难以让人对生活产生诸多感悟,艰难的处境反而成了许多作家创作的源泉。当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常常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些道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获,文章能理解到此,对初中学生来讲足矣。
  提高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关键的一步就是从多角度剖析问题,一是弄明白问题要我们从哪一方面入手,要吃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关键词。比如《背影》一文有人设计了这样一题:文章除了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外,还有哪些细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和挚爱?有不少学生答成“我”这个儿子对父亲的爱,其实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除……外”和“父亲对儿子的呵护挚爱”,吃准这两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段,描准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答非所问。如《苏州园林》中池沼是怎样与四周的景物相配合以达到图画美的效果的?首先找到相关内容,在第四节“至于池沼”始到段末部分,仔细推敲,有四方面:宽畅的池沼与周围景物配合;河道模样的池沼与桥梁配合;河岸任其自然和石头花草配合;池中鱼和莲配合成景。由主到次,一目了然。从大处整体理解全文和从小处细致分析语段,其角度是不同的,特别在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可生搬硬套。三是通顺、完整的表达。一节课的时间、教学容量都是有限的,教师在板书时一般都只把关键的部分写在黑板上或投影上,既突出重点又一目了然,但在具体完成作业和考试时,要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表述。通顺完整的语句容易答到点子上,表达问题也显得全面些。
  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诸多语文术语各自所指代的内容,如小说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中的论点、论证、论据等。再如区分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联想和想象的差别等等。打个比方说,渔夫开船前,先要把锚拔下,再确定航向,然后好好驾驶船只,最后到达目的地。相信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在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学生能化被动为主动,找到问题的症结,把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上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