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海燕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重视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初中生物教师应发挥本学科的教学优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初中 素质教育
“创新”是未来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素质。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想法。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期,青少年时期创新精神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例如近年来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已克隆出若干的白血病致病基因,发现了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我国已成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等等,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创新新理论、提出新方案和取得新成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或做法。可能这种想法或做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实验教学中激励创新
初中生物学实验在教材内容编排中占的比例不大,有的实验方法陈旧、实验材料单一、操作过程限制过多,加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及实验条件有限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限制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各种机会是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实验材料是否可以变换?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尝试、验证。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在设计中难免有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地方,教师不必急于指正,而应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纠正,从中寻找正确答案。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也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质疑对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
在上课时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质疑:“苍蝇喜欢往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从不生病?”“老虎吃人,为什么还要保护它们?”有的问题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如:“有的霉菌对人是有益的,可以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做乳豆腐,这种霉菌我们能不能直接吃下去?”对于提问者,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没什么意义,都必须认真解答,与此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一时难以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给予回答。总之,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四、布置开放性生物课外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一个人对信息能否掌握和处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创新,能否成功。在生物教学中,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调动他们自己去看书、查阅资料,甚至撰写论文,这样可以逐步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例如,在授完“克隆羊多莉”一节内容之后,布置课外作业――“媒体对克隆究报道的概述”,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通过对近期报刊、生物学杂志和网络等媒体的调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并写出相关的报告。
五、认真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加强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能力。例如,我校初中年级组织了以“21世纪生物学畅想曲”为主题的壁报竞赛活动,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充分发挥想象,憧憬未来的生物学世界。许多学生以生态环境为题材,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黄浦江上鲤鱼跳龙门的热闹场面”、“人和动物友好相处遨游太空的物质大循环”等等内容。这些“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能力。
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因此,在当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