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湘 李云清
摘 要:体育是一种多维开发的文化,为适应培养新世纪高健康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充分认识体育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让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特殊作用。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健康 素质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心理(情绪与智力)、社会适应性和精神道德四个方面的健全。”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其它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人类总的教育体系。体育的教育特征就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旨在锻炼受教育者的身体,保持与增强其健康水平,并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产生有益影响,同时培养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体育作为一种多维的开放文化,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为了适应培养新世纪全面人才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揭示体育对其体质、智能、意志品质、竞争能力、团队与创新精神的影响,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或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 健康体质是学习过程的根本保证
健康体质来源于正确有效的体育锻炼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求有健康体质作为根本保证。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导致行为活动的无能为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及未来的学习生活需要足够的精力去贯彻执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陈列、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研究证明了人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年龄、性别等特点都会对人体机能产生不同的发展变化影响。
《运动生理学》把体育运动对生理特征的影响概括分为:1)新陈代谢是生命与机体的本质,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组织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新陈代谢过程;2)增强机体对周围环境条件变化后的反应能力,即应激性和兴奋性,促进神经、肌肉、骨骼等机体组织物质代谢的不断更新;3)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通过体育运动训练导致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变化,都有助于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性,以使肌体不受损害,并进一步扩大机能能力,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正是体育运动的生理基础。
3. 体育对大学生智能发展的影响
健康的体质是智能发展的根本基础。智能的发展来源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以及批评性评论等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大脑像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只有保证足够的燃料才能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想象力。人的情绪与生理机能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经常、主动、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是纠正心理缺陷、提高“情绪商”――即智能的有效训练方法。如棋类、太极拳、慢跑或长距离步行、游泳、自行车、射击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有助于提高大脑强度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达到调节人的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力。而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学科、技术和技能,在学习和体育锻炼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发性、积极性。同时,体育竞赛则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甚至想象力综合发展,灵活的创造、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智能发展的核心。
4. 体育对大学生意志力的磨练
意志力是人思维素质构成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意志品质是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和进取奋发中表现培养的。首先,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坚忍不拔、自制果断、沉稳拼搏,甚至是在艰苦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可实现对意志力的不同提高,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车、跨栏、跳高(远)、击剑、角力等体育活动中,每前进一步、提高一分一秒,都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障碍,最终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重在参与的精神,以及在竞赛过程中受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改良增进个人或团体处境的努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实现其意志力的培养发展并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的最终目的。
5. 体育对大学生个人竞争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科技人才基础。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来说他们是第一生产力,对个人来说是人生价值和适应生存的体现。个人竞争力是围绕对自己身体、思想、情感、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评价。体育来源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自我之间的适应与和谐发展,奔跑跳跃等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凝聚着人类的力量与智慧、不断体现发掘着人类自身的潜力、创造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一直以来,体育运动中“体育的较量就是自然力和心理力较量的结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体育竞技是实力的参与,是分秒与丝毫的竞争,体育运动的魅力与光华就是在积极参与、公平竞争条件下的“优胜劣汰”。因此,体育运动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参与过程中的每一细节
学习掌握竞争技巧与谋略,在胜利与失败的结果中总结积累竞争经验、增强公平竞争健康心理。
6. 体育对大学生团体(队)意识的建立
社会是多元化的复合体,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个体与整体(或组织)融合发展、协调配合的过程。现代社会,基于
家庭血缘形成的人际关系逐渐简单,但全球化的社会关系的日益扩大形成的人际关系却日益复杂。在社会中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处、具备强烈的团体(队)合作精神是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标志,可以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走向成功的过程。体育在本质上是属于社会与团体(队),只有在社会与团体(队)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团体(队)、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个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智慧能量,取得更好的成绩。团体(队)精神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实践能力的综合,从一定意义而言,团体(队)精神渗透在不同的角色之中。体育运动能提供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类型,前者可以是场内的个人或队员、裁判、教师(教练)等等,后者可以是“任务专家(如队医、替补队员等)”、“社交专家(如新闻媒体等)”,甚至于是观众、拉拉队员,都需要学生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因此,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如足球、蓝球、排球、接力、拔河等)竞赛,都体现了“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的团体(队)意识和精神。
7. 体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创新教育逐渐成为高等体育教育战线的热点。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突出培养个性和思维,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维基础更加广阔,思维内容更加丰富,思维方式更加灵活,长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创新,勇于接触新鲜知识,勇于探索前沿科学。
8. 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引导大学生探索未知的真理,去创建、开拓新的知识和技术领域。体育,发展人的身体,促进人类健康,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其情操,更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让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