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学导式的创新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 燕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教”,更要立足于“学”,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本文倡导的“学导式”课堂教学就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
关键词:新课程 学导式教学 化学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设计,促使化学教学方法在反映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化学学科特征和师生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与习惯经验模式,进行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一个教师能够驾轻就熟,硕果累累,就是因为他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在实施新课教学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不断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精华,在发挥自己的同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笔者在近几年课堂教学中对学导式教法进行了大胆探究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作以介绍,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学导式创新教学的提出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教”(选择教学策略,研究教法),更要立足于“学”(研究教学对象,指导学法);既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能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课堂和学生中的问题和信息,围绕教学任务强化问题的自然生成与动态生成。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项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学生有惰性,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懒得自己看书理解,哪怕再简单的东西,他也希望你讲。这样的知识传授,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养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笔者设计了“学导式”教学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参与中分享知识、能力和快乐,为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
二、学导式创新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疑诱思――启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产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讲卤族元素时,可以利用碘、溴在不同溶剂中的美丽颜色,制作一杯三到四层具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再插一朵鲜花,捧入教室。以知诱思、以新诱思、以奇诱思。这样构建的教学情境,立即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实践表明,构建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足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及学生特点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及思维巧妙,达到“课伊始,趣而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交流,营造民主――互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化学教学应该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学习,能够使学生进入交际互活环节,在活动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交际。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人的潜能都得以挖掘,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通过这种合作交流体验,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使得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让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有用,富于时代感,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此外,教学中要坚持民主,尊重师生平等,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的注入式讲授方式。对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要细心、耐心地说服,不打棍子,并给予辩证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
3.精辟点拨,导行析疑――促活。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是抱起他们往前走,而是要“点拨”一下,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相机诱导,因材施教,适时适度,点其要害,拨其迷障,一针见血,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难怪有人说:点拨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当然,点拨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在正常授课过程中,它能大大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4.全新评价,激励创新――自活。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创新教育需要一个正确的、全新的、适应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就是要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见解和设想予以及时肯定、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励其不断探索创新,去争取新的成功。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为学习中的“差生”感到头痛。我认为创新教育中可以说是不存在“差生”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差生”往往也有着活跃的创新意识和很强的创新潜能,只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好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同样可以获得创新的成功,成为创新的成功者,成为优秀生。
5.教研相长,自结反思――研活。
教师与教师之间: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而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师要及时加强与同组教师的合作交流研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智慧,从总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研究、反思与交流的能力,加快知识课程改革的浪潮。
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习题讲解是否透彻,是否有其他新颖的解法等。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学习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增强。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方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焕发课堂教学活力,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进而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丁文楚.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11-12.
[3]翟远杰.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重视教育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13-14.
[4]黄毅.搭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新平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