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前景及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云龙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开展优势及其积极的意义,并对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 体育文化节 高校 发展策略
  
  1 体育文化节的提出
  
  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师生风貌,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分散和集中的办法组织的活动。体育文化节作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平台,突出的是健身性、娱乐性和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当代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
  
  2 传统校运会与体育文化节之间的比较
  
  2.1 运动会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却与学生的健康没有直接关联。
  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迫使许多学生为了分数拼争于多个项目之间,给许多学生造成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运动会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运动会毫无准备,运动会期间运动强度、运动量大,这样不但增大了运动时受伤的几率,且运动会之后许多学生腰酸腿疼背痛。运动会不但没有起到督促和引导学生锻炼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这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热情,反而使学生害怕运动会。
  2.2 项目单一,竞技性强、难度大、趣味性小。
  单纯的跑、跳、投田径项目,竞技性强,且有些项目难度太大,相当一部分项目对广大学生而言力不从心。竞技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学生感兴趣的能有几个?这样怎样能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3 运动会的内容和项目与体育教学脱节。
  运动会中的部分项目,如铁饼、标枪、三级跳远、110米栏等项目不在小学、中学体育大纲之内,而高校体育大纲中也很少有田径教学内容。学生参加运动会只依靠中学时的田径教学基础,运动会与体育教学明显脱节,不仅没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也没有反映体育教学的效果。
  2.4 体育文化节在项目的设置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体育文化节一改过去传统田径运动会先确定比赛项目,后由学生来参赛的传统做法,向各班征集竞赛项目、体育辩论课题,从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的项目和辩论题,大大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快乐,还可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和实施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勇于实践,敢于创造,自主自为,主动发展。
  2.5 体育文化节参赛人次比传统田径运动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参赛单位总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及每项限报的人数。以举办校运会为例,在三天期间内,在组织很好的中小学校是少数人比赛多数人看,而在多数学校,校运会几乎等同于放假,除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各班的服务人员外,观众寥寥无几,这与筹备校运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校运会的效益甚微,其意义无法体现。而在体育文化节中,学生参赛项目的人数不限,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的需要及喜欢,有选择地参加项目。“重在参与”从奥林匹克圣殿中走出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3 体育文化节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热点。“体育文化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竞赛、表演、讲座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健身、娱乐、竞争和教育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体育文化节取代传统的校运会,一方面因“节日”象征着欢乐、吉庆、详和,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还拓展了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扩大了功能和效果,使之更加精彩纷呈。将校运会更名为体育文化节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从本质上进行的一次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性质的根本改变:由单纯运动竞争变革为集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②对象的根本改变:由“少数参赛,多数观看”变革为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参与和展示才能的机会。③目标的根本改变:由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的“金牌效应”变革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康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④功能的根本改变:由单纯的体育竞赛变革为健身、健心、益智、促德的多维载体,充分发挥体育的基本功能,使之成为联谊学校全体师生的纽带。
  
  4 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发展对策
  
  4.1鲜明主题,弘扬主旋律。
  体育文化节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号召力和感染力等特点,并将体育与文化、运动与精神、人格与团队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发展,增进师生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些高校在项目的设置上与主题有些脱节,没有紧密联系主题。体育文化节应紧紧围绕鲜明主题开展活动,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更主要的是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4.2规范管理,形成传统。
  目前,各高校对举办体育文化节所积累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举办期间的管理还不够完善,组织经验不足,活动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如学生上课与项目安排时间的冲突、上一个项目的时间延长对后面活动影响等。体育文化节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平台,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师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一次促进。近年来,举办体育文化节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喜爱,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举办时间跨度长,参与人数多,项目设置丰富、新颖,具有趣味性。体育文化节和传统的体育运动会不同,不是集中两三天内在操场或某一场地内来完成,这样就要求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工、各负其责,并在项目设置上紧扣体育文化主题。高校应将此项活动办成校园文化中传统的活动,进而发挥长远的影响。
  4.3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体育文化节作为新事物在高校中存在有其必然性。首先,体育文化节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它将德育、智育和体育贯穿在其中,促进学校的班风、校风建设;其次,它可以发挥社会功能,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同时它还能推动学校周围大众体育的发展。目前,广大师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体育文化节的宣传,提高其认识水平,丰富师生的体育文化涵养。加大体育文化节的宣传力度是提高师生对体育文化节认识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文化节中应广泛利用讲座、广播、刊物等进行宣传。
  4.4项目设置丰富,突出重点。
  体育文化节受师生欢迎和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设置的项目更为丰富和广泛。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项目多设置以竞技为主的田赛、径赛和球类比赛。这些项目的优点在于欣赏性较高,容易唤起观众的激情,增强集体荣誉感,但同时因为项目特点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往往令众多学生望而怯步。因此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在项目设置上应灵活多变并适应参与者的需求。有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节时,体育项目的设置在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育趣味游戏、体育表演类项目、体育摄影展、体育健康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体育项目和活动的设置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节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师生参与的兴趣。体育文化节在项目设置上注重的是对当代大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追求身体上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因此活动项目设置更应该符合体育文化节的主题思想,根据学校特色突出一、二个具有竞赛性、趣味性、宣传性的传统项目,如地质大学的攀岩、师范院校的广播操、农学院校的越野跑等比赛项目。
  
  5 结论
  
  体育文化节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形式,深受师生的喜爱,目前各高校对举办体育文化节都还处于摸索和相互学习的阶段。体育文化节在校园内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它将德育、智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发挥了其社会功能,宣传了校园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提高了广大参与者文化体育素质,培养了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目前,各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在组织管理、项目设置和宣传力度上还不尽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在举办体育文化节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设置灵活多变的项目,突出重点,满足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还要规范组织管理,使各个部门协调配合,让体育文化节在高校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科学,1992,(2).
  [3]李相如等.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方法与游戏竞赛规则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0,(6).
  [4]胡鞍钢.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2000,(2).
  [5]陈彦.试论奥林匹克运动对21世纪中国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0,(4).
  [6]房杰.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J].上海体育科学研究,2005,(3).
  [7]李维.人文精神――在活动中升华――首届“北斗之光”校园体育文化节回眸[J].新课程研究,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