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冰 蔡 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指导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个人的发展和价值体系来看,就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检验十几载的寒窗苦读成果,意味着能否将所学投之于实践、用之于社会,意味着可否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和平台。从家庭角度来看,对于普通父母而言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无疑是倾注了二十载的精力和财力,能否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意味着大半辈子的含辛茹苦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目前就业状况特点
1.各专业就业情况参差不齐
各专业的就业率极不均衡。一次性就业主要是应用类的专业,另外考研率较高也成为其提升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如音乐、艺术,需求量小是这些专业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视。
2.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往年增大
现在部分学生打算先就业后择业,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给自己准确定位,为自身下一步的创业打下基础,虽未签订正式协议,但以灵活方式就业。
3.各地区就业状况不均衡
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地点多选择在东部地区,只有少数在欠发达地区就业。
4.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趋于现实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近年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到私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很多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党政机关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开始着眼于一些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以及乡、镇等基层单位。
5.主动不就业的学生增加
这部分学生主要由于当年考研不顺利,干脆选择了暂不就业,做一名“校漂族”,同时准备考研。“校漂族”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但其负面的影响更大:一是强化了学生就业的“不主动性”和“逃避性”;二是影响了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三是给在校的未毕业学生提供了一种“不主动就业”的错误导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积极性不够是就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学实体单位领导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就业工作是学校、就业专职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学院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全院教职工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未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共识和格局;对就业工作在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着不到位现象;能够积极外出考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则少之又少。学院教师常常身兼数职,疲于奔命,既影响工作效率,也打击工作积极性,对待就业工作则疲于应付,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就业服务。
2.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存在欠缺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缺乏针对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信息发布、通知毕业生面试的层面,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毕业年级辅导员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
3.专业、课程设置面临新问题
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而一些新兴的产业逐步兴起,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对低技能、低素质的人才需求逐步下降,而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步上升。而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短期内很难培养出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情况都对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4.地区差异加大就业工作的难度
人才总是向那些发展机会多,经济待遇高的地方流动,而且经济发展得越快,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其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毕业生就业受学校所处地方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巨大。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和魅力欠缺,其他沿海院校则不同,经济发达,吸纳、消化毕业生的能力远大于内地。
5.专升本的毕业生就业遭受冷遇
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提出不要专升本的毕业生,其他的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仍以各种理由将专升本学生拒之门外。
三、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注重教育,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一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应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力度,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当年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文件和政策,结合毕业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纪律教育。
学校主管部门全面行使职责,通过讲座、定时咨询、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和求职的理论、技巧、政策、程序上的指导以及课后的咨询。
2.彻底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促进就业。
教学实体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直接管,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要动员全体教职工关心并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逐渐形成“全员责任”意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开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献计献策。领导、教师要深入到毕业生中,对毕业生个体情况充分掌握,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和确立就业目标,引导毕业生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客观地对待就业形势。
3.引导学生就业走向农村。
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与实现农村小康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称。应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
4.全面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观念和就业现实对接。
长期以来就业指导仅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仅限于文件的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的办理上,服务对象也仅限于毕业生,忽视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毕业生仓促走入社会,增加了毕业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必须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在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按照当前的就业现实切实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尤其是下列几种观念的转变:(1)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2)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3)从一次就业定终身到动态就业的转变;(4)从国企向私营的转变;
5.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应把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应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素质训练和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
6.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制订详细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到招生、培养等环节,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政策,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龙鹏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唐黎,田园.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0期:54-55.
[3]李少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 2004年.
[4]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J].发展,2003年0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