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现代性的表征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性波及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出发,着重探讨其对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和道德价值观培养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教育现代性 表征 反思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教育也受到现代性的影响和冲击,那么教育现代性的表征以及这些表征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反思?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从现代性到教育的现代性
  
  “现代性”自从20世纪末以来成为了西方和中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西方,“现代性”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一些长期的社会运动。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每个不同的领域对现代性都有其不同的理解,我们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性,本文着重阐述什么是教育的现代性。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活动,它在教育领域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上的表现则称之为“教育现代性”。[1]教育现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关注当前和现在的生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否定神权中心论,提倡以人为中心,到工业革命以后科学知识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发挥的空前巨大的作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教育也跟着发生着变化,教育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同时教育的现代性还指教育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联系现实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实际对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这里我们的批判和反思也是汲取历史优秀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不断自我调整改造的内在发展动力。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2],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境况不断提高,但是人们非但不能安心地享受着这一成果,更不知道如何利用丰富的知识去发现我们生活的实质。因为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境况的提高,更是给地球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危机,甚至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命的延续。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自然资源的急速耗尽、环境的严重污染、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现代人对自己所处的严峻形势必须进行十分深刻的反省。为了把人文传统和现代科学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个很好的答案,必须先探讨一下现代性的隐忧,即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与“温和的”专制主义:个人主义,它主张人们有权利决定他们所想要的,包括生活方式、信仰等,并由法律体系保卫着;工具理性主义,它指的是一种我们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例,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温和的”专制主义是由于人们过多地关注自己,共同的参与行为衰减,导致公民的无能为力。[3]毫无疑问,现代性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将从现代性的表征来分析教育现代性的表征和反思。
  
  二、教育现代性的表征
  
  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义、“温和的”专制主义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与工具主义理性格格不入的个人生活方式是难以维持的,在工具主义理性操作下的个人主义都过于关注自己形成“温和的”专制主义,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一)黑格尔曾经指出,主体性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原则[4]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在我国的教育中也大力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样的思想不仅会削弱教师权威,也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教育主体性精神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儿童中心说”,我国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已经是家庭的中心,在学校还强调以他们为中心,这样的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较为自私的个人品格。青少年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易形成“迷惘的一代”,失去理智和信仰,对生命的意义理解很肤浅。
  (二)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具主义理性这一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日益关注物质生产、效益和经济成果。工具主义理性的指导思想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凸显了出来。人们依靠科学理性征服了自然,但却忘却了自己,陷入了精神痛苦和几乎要自我毁灭的景况,因为科学理性主义使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失去了应有的公共利益价值观,一心利用科学理性为自身谋福利。现代性的教育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多地给人类提供发展经济的手段,关于目的价值的教育被忽略了,导致了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社会现象,比如: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等。这些都与教育只注重手段有关。
  (三)在现代社会里,“温和的”专制主义是时时存在的,在教育上也不例外,特别是这种“温和的”专制主义。在公开的制度里,学校实行民主,校长和教师相互平等。但是在实际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长学生择校主要看的是学校升学率,升学率提高不上去,没有生员,那么将无法运转下去。所以校长就要尽力提高升学率,依靠的当然是教师!校长要实施一些策略来控制教师,压制教师的自由,促使教师努力提高升学率。教师要解决这一问题很明显就是要给学生施加压力,如布置大量作业、上课时间大大地延长等等。这种“温和的”的专制主义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社会背景决定的。
  
  三、教育现代性的反思
  
  (一)从个人主义到价值理性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易形成自私的人格,不利于他人,更不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会认为别人的好坏与我无关,不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在成长中进一步提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信仰。因为个人主义,忽视了文化主导精神的指导。教育不能再忽视文化主导精神,而应改变这种现状,使“迷惘的一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精神,实现自我的真实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能同时发挥主动性,那样知识的传授将无法正常地运行,人类文明遗留系统文化知识也将无法传递下去,要改变这种现状不是要全盘否定主体性,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主体性是一种主体间性,或者内在地包含这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的延伸,是人在交往中主体性的表现”。[5]这说明我们在实现自己主体性的同时,还要考虑与在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有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存在,还有主观与主观的关系。价值观念可以呈现多元化,但核心价值应该是一元的、共同的,必须用多数人公认的核心价值来统领青少年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免过分以儿童为中心导致价值观的迷失。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权威的引导下、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对话共同进步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继而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让生命焕发活力,课堂充满活力。
  (二)从工具主义到关心“目的”价值
  科学理性主义使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失去了应有的“目的”价值观,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情利用科学理性为自身谋福利,只关心如何运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失去了公共利益的价值观。这个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共同场所和生存之本。很显然教育责无旁贷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来建设美好生活。但是在科学理性的统治下,教育内容比重失衡,科学教育远超过生活世界价值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仅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教育,有唯科学主义和书本世界的倾向,同时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也被科学理性支配,学校变成了一个为提供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也只会注重手段的选择,不会关怀“目的”价值与自然本身。不言而喻,教育应该充分重视道德价值,转变只重视科技的价值观的重任。因为很明显人类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气候变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改变以往仅仅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观,树立新的价值观,即以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为指导思想,弥补价值观中的缺陷,培养道德价值观。从教育中逐渐培养青少年在重视选择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目的”价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三)从专制到民主
  专制主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可能就此完全消失,可能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教育可能也残留着某些痕迹。学校为了声誉,领导采取很强硬的手段,强迫教师必须取得怎样的成绩,而教师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回馈给学生,形成明显的从上至下的专制主义。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让大家彼此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交流,都能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可见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十分缺乏的,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似乎都没有人有时间去聆听别人的心声,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学生亦是如此。缺乏交流的团队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也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团队,所以校长和教师要多了解,校长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都应该和第一线的教师商榷,吸纳他们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不仅实施了民主,而且有利于总结出更有利于校本教育的优秀政策。教师更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不能教师一直掌握着话语霸权。一个民主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心胸宽广的、学识渊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生也才会更热爱学习。可见,民主对我们教育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迟艳杰.教育现代性与我国的教育改革[J].教书育人,2004,(10):21-24.
  [2] 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3] 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现代性之隐忧[M].译林出版社,2001:2、5、11.
  [4] 岳龙.教育现代性及其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02,(04):36-38.
  [5] 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69-74.
  (袁苑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