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开新教材教学的窗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智祥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的话。在我看来,当前,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快把握新教材,搞好课堂内外,更是离不开阅读,更是需要以读促思,以读养教。
一、读什么
首先要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教学改革的基础,因而,教师只有把握好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精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自觉地开展丰富的有效的双向教学活动。
其次要读好教材。这里,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广义的教材则是“教学材料”的简称,它从浩瀚的语文课程资源中来,体现了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苏教版新教材恰当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它压缩了课本体积,但又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创新设计,扩大了教材容量,拓开了语文学习资源,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于新教材,语文教师不仅要教读好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整本书乃至整套教材,更要抓住它的外延,不断地进行扩读,以满足怎样教学生去读的需要。
再次要读准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划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并细化了各阶段目标;新教材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且“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再一次创新;但是,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教师还要既充分了解学生过去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方法、学习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又要充分展望学生将要达到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二、怎么读
综观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性质上,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必须建立在“双基”的基础上,但又不能把“双基”作为唯一目标,而要以“双基”为基点,注重文化传递,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学习内容方面,课程标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故此,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育,它的意义更在于引领,更在于熏陶和感染,在学习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教学过程来看,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因此过去那种教师在备课时,做好一课一练,然后将一课一练中出现的题目细化到课文中的做法都应被新时代摒弃。
新课程标准一出台就鼓舞人心,新教材备受欢迎。新课程标准必然推动教育改革,新教材必然推动教学创新。但是反过来,教学创新又离不开艺术性的阅读教材。这里,我仅举两例谈谈心得。一是通读新教材,包括单元范文、“探究・练习”、读写听说、综合活动、专题研究、名著推荐阅读和编者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编者语大多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近,文采斐然,于教于学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通读的基础上还应不拘顺序,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如中秋节前一个星期,我就让同学搜集有关中秋来历的资料,有关咏月的诗文,在早读、自习及课前充分交流,并于中秋前一两天配乐朗读教学《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上以同学自读为主,辅以教师导读、学生讨论,课后建议“探究・练习”(3):“在中秋传统佳节,赏月吟诗别有情趣。邀请你的家人或朋友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一边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等乐曲,一边诵读中秋咏月诗词;如有兴趣,可以自己做诗。”另一是扩读。记得有人曾把教材形象地比做“师生的一段特殊旅程”,为什么“特殊”,我想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材的作用新解(如教材不能成为学生的任务和负担,而应成为教师手中引导学生欣赏“旅途”风景的工具),更在于它内容的浩瀚精深、阅读的长期艰巨。这里阅读有时是为需要而读,有时是为准备而读,单就为需要而读言,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比性阅读。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恰好《语文读本》上有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于是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地冬季的各自特征及两位大家的语言风格。就这样,在比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不知不觉高涨了。
而即使如此,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因此,就具体表现来看,前者往往语文基础较为扎实,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应在指导其阅读方面下功夫,改变其阅读方式,培养其阅读语感;而后者往往语文基础太差,大多还伴有字迹潦草,但有时思维活跃,较多创新,对此,教师更应对他们加强学习态度教育,督促其不断积累。这也是教育上的“因材施教”。
三、怎样教学生去读
新课程标准规范了学生阅读的阶段要求及评价,新教材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范本及指导,但我认为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言而喻,要学生读和学生要读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先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开学伊始,我就让同学搜集一些有关读书受益的名句,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并建议他们阅读一些介绍阅读经历经验的文章,如《语文读本》上的《我喜欢书》(白夜),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他们很快地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下笔无言,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太少。体会到阅读的益处,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就会自然而然地积极地主动地去阅读。一是训练他们的阅读习惯。课内阅读方面的认真预习、听讲、复习自不必说,课外阅读方面,让学生在《语文读本》中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来共同赏析,一些课余阅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作为对比阅读材料,进行知识迁移;充分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向他们推荐优秀教育网站和文学网站;一段时间之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推荐办成小报形式,张贴起来,等等。而且,我深信这种种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同时他们每日的学习也会在这种习惯支配下获得自信心和充实感。
总之,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在理透教育新观念、重视教学新教法的基础上,勤学多思,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多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