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机械基础》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琦萍

  摘 要: 本文通过学法指导、列表对比、逐字审题、举一反三等有效途径,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概括总结、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现今,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学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尤为重要,而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通过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里,本人就《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法指导,培养自己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应更多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要教。”因此教师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本意并不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当技校学生走上社会后,原有的知识满足不了生产实际的需要,只能不断更新知识。而更新知识的要求就更需要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学会学习。我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其次,改革教法,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堂上教师精讲,讲重点,讲分析方法,解答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消化、释疑、巩固。第三,预习指导。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教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第四,进行听课指导。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听重点,听预习中难点和自己不懂的内容,学习教师对重、难点的分析、归纳、概括思维的方法。最后,巩固记忆。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使学生计算、概括、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二、列表对比,培养概括总结能力
  
  对同类型内容的学习,由于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为防止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例如:将直齿、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归类,列表对比内容有:轴线、顶隙系数、标准模数、传动比、中心距、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参数、受力方向等。通过比较,既可使学生找出差异,分清定义,弄清是非,澄清模糊观点,又可使学生感觉有新意,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加深记忆。但列表比较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对教材作深入剖析,抓住重、难点;二是根据知识结构,去粗取精,分类对比;三是表格要简洁明了,不牵强附会;四是在对比中找出共同点,发现特殊性。列表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共性,记忆个性,简化知识点,达到“知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比较既可在各章节中对比,又可打破章节界限,进行对比。
  通过列表对比,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钻研教材,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总结能力。
  
  三、逐字审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应用。因为错看、漏看字词,含义就大不相同,直接造成理解上的不正确,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逐字审题,也就是“咬文嚼字”。
  例如: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两轮转向相同,Z1=20,Z2=40,m=5mm,试计算内齿轮的几何尺寸。
  此题的关键字词有:两轮转向相同、内齿轮。通过对“两轮转向相同”分析,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对内啮合齿轮传动;而由“内齿轮”又可以知道所求的大齿轮。如果不注意咬文嚼字,有的学生可能会轻率地按外啮合齿轮传动计算,也有的学生甚至会将大小两个齿轮的几何尺寸全部计算出来。
  
  四、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语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有复也。”其意思就是说在学习中,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环推论,积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的计算公式(K=空回行程平均速度/工作行程平均速度=t工/t[空)后,结合极位夹角计算公式θ=(K+1)/(K-1),可以进行以下的练习:①已知θ,求K;②已知K,求θ;③已知θ、t工,求t空。
  在题目的变化中,学生的思维跟着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思维更加灵活。最后学生会明白,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学会举一反三,用灵活的思维将知识迁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变应对题目的多变。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淑群.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