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本院校翻译教师对目前教学内容与手段评价的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勇
摘 要:我国大学本科外语专业日益重视翻译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根据对河南省部分新升本院校外语院系翻译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调查情况,笔者认为新升本院校的外语院系应该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测试手段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 翻译教学 调查 改革
一、调查背景及方法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翻译人才最主要来源,我国的专业外语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外语院系,也越来越重视翻译教学的发展和改革。作为新升本院校的外语院系,我们应该在翻译课中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翻译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翻译课内容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
笔者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了解我国新升本院校翻译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有关翻译的教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三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
第一层次归于教学翻译,即利用翻译进行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水平,翻译是语言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第二个层次归于翻译教学,目的是培养职业译员;第三层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是它们之间的过渡,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课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目前,这也是我国新升本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规模最大且问题最多的教学层次。
在此基础上,笔者及同事对河南省部分新升本院校外语院系的翻译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座谈,并对15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进行了一次翻译课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对翻译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为下一步的翻译课教学做有针对性的调整。此次“翻译课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设7道客观题,第二部分有3道主观题。在确认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后,笔者将80份调查表全部收回,并统计出持各种不同观点的教师人数及其占被调查者的百分比。以下是笔者对其中5个代表性问题的统计结果所作的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对翻译课重要性的认识:
表1 你认为翻译课的开设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多大的重要性吗?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教师认为翻译课的开设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及对翻译课价值的高度肯定和认同。
2.教师对选用教材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40%的教师认为现选用教材仅属于一般水平,53.3%的教师对现选用教材不甚满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被调查教师对现选用教材评价不高,有对高水平教材的潜在需求。
3.教师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教师还是非常认可将翻译课开设在高年级的。但是,表4的统计结果又显示,86.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翻译课的周学时数偏少,有加大翻译课时量、强化课程的意愿和倾向。
4.教师对翻译课教学的评价
从表5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河南省部分新升本院校中,翻译课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翻译课教学存在比较多的不足之处,涉及到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测试手段等整个翻译课教学过程。
三、思考及建议
1. 教材建设
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以及吕瑞昌等编写的《汉英翻译教程》,虽被广大英语师生公认为最受欢迎的翻译教程,但“译例和练习内容陈旧,过于集中于政治领域,选材不广”[1];“只侧重词法、句法翻译,没能给予语篇翻译足够的重视;只限于文学方面的翻译,很少涉及法律、旅游、经贸等文体”[2]。当然,不少专家也撰写出版了一些翻译教材。然而,在翻译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十分清楚,国内至今还没有一套集我国翻译历史、翻译目的、性质、功能、定义、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各种翻译技巧、翻译实例、翻译评论、翻译练习和翻译测试等于一身的,比较完善,并且适合新升本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目前出版的不少教材专业性太强,有的单从文学、商务、科技、句子、段落、语篇、技巧等方面入手。所以“时至今日,还没有一本大家普遍认可、可以作为统编教材范本的著作”。[3]学生也因此认为现行翻译课“教材陈旧、内容覆盖面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见表5)。
在目前找不到更为合适的教材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只能以上述两种教材为蓝本,减少文学翻译的比例,并根据目前社会需求补充大量涉及外经贸、科技、旅游、金融、法律以及应用文方面的翻译内容,加大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做到与时俱进,也能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去。
2.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课,主要还是一门实践课,应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奠定一定的翻译基础;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将学生的感性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要把从事翻译的某些基本东西通过实践传授给学生,诸如:养成良好的译风,学会使用工具书,辨别正确与错误,划分优劣的界线,懂得翻译技巧等。在这一思想下,翻译课应该以翻译练习为主,把翻译和讲评贯彻始终,这样,学生才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
但是,调查的河南省部分新升本院校,其英语专业无一例外地将翻译课程的讲授时间设置为一学年,上学期英译汉,下学期汉译英,每个学期18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在这有限的72个课时中,既要兼顾教学安排(上学期英译汉,下学期汉译英),又要翻译和讲评贯彻始终,学生得到教师指导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所以,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有加大翻译课时量,强化课程的意愿和倾向(见表4)。
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适当考虑课时量朝翻译课倾斜,调整为每周4课时,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以翻译实践练习,给教师以讲评指导。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根据本课内容,通过大量译例讲解阐述某一翻译技巧,最后留课外作业做翻译练习,对学生的翻译练习,教师或批改发回,或进行讲评,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把答案硬塞给学生,学生互相讨论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4]迄今为止,仍然有部分翻译教师沿用这种教学方式。因此,部分学生对翻译课往往有这样的看法:上课一开始,老师就不停在黑板上板书课本上没有的译例,学生在下边不停地笔记……老师板书完了,有的学生还没有笔记完,下课铃也就响了。正是如此,有73.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翻译课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表达出一种较为强烈的教法改革意愿。
因此,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要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信息的多样化、大量化、直观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译文进行批评和鉴赏,并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答案至上”的思维定式,勇敢地尝试,提出自己的翻译主张。每次课后配有翻译作业,教师批改后,针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促进学生翻译实践水平的逐步提高。
除此之外,“伟大的教育家都知道,学习不是一个人仅在教室里或教师监督下才做的事情,对一个要满足求知欲或解除疑惑的人来说,现在要找到合适的信息,有时会是困难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给我们提供一切途径,使我们得到看上去似乎无穷无尽的知识。”[5]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欣赏、评析、亲身翻译不同风格以及不同体裁的翻译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尝试打破“经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去,接受社会上的公益翻译任务;组织翻译水平较高的本科学生接受经贸、旅游、公司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笔译任务;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翻译竞赛,并为学生创造相应条件。
4.测试手段
“传统单一的教材,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导致测试手段的单一性。具体表现在:题型单一,往往只有汉译英和英译汉两道题;考试内容单一,只涉及单一教材的单一内容,即大多是两种语言间逐字逐句的转换,不涉及语言外知识或多样题材风格的翻译;评分方式单一,单一的题型和内容必然导致单一的评分方式,即完全是教师主观评分,且往往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这样显然不能客观地考评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6]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多层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检验自然也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其一是丰富题型。除传统的英译汉、汉译英外,还可有填空题、选择题以及简答题测试学生对翻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些客观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阅卷过于主观化的现状。其二是增加题材。除单一的考查文学翻译外,还可适当考查经贸、政治、新闻以及应用文等不同风格或体裁的翻译,以检验和促进学生平时课后的自学和翻译实践情况。其三是丰富考核方式。可以是完全开卷或完全闭卷,也可以是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即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平时成绩也不仅仅记录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还应该记录学生课后自学的抽查情况。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刺激和推动学生翻译知识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而不只是为了获取高分。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侯羽,毕鹏晖.论英语翻译教学与学生需求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69-71.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隋然,赵华.翻译教学山重水复[J].中国翻译,1994,(5):30-32.
[5][美]比尔・盖茨,辜正坤.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16-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