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教学与多维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坤

  摘 要: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以往“一个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让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正面向着“教学革命”――全新的教学概念、全新的教学手段、全新的教学思想。当然一些传统的教学优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无法代替的,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还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优点。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也要多维化。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多维教学 人机合一
  
  引言
  
  最早的多媒体教学称为视觉教育,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局限于图片、实物、模型等。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机、幻灯机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
  
  一、多媒体教学的正确理解
  
  (一)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工具。现代教育多媒体的应用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升级,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来弥补传统教育的某种教学缺陷,比如:把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会使学生们一看就明白所要讲知识到底是什么。
  (二)多媒体教学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它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向学生身上转化,并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是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形式。尤其一些物理、计算机、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学科往往是“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只能凭想象的东西展现出来给学生,或者以动态演示一个过程给学生看,同时它还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形象,从而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提高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抄写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教师专心地进行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精彩演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运用
  现在许多教师依然认为只要拥有一台投影仪、一台计算机就意味着教学现代化,教学质量就一定提高。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媒体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多少?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利用不当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教学质量还不如传统教育,也会有许多局限性。比如多媒体信息量大、节奏快,往往会造成无效信息泛滥。在运用多媒体各种特效时应该用得恰当,就是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好教学进度,即画面节奏要适当,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也使许多教师容易忽视一些问题。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优势在于信息承载能力高,并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应用形象的图片、生动的影像、逼真的音像、清晰的文字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信息量不再局限于课堂。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机械地搬到屏幕,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实习,我调查了一些学生,他们普遍说教师的电子课件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效果好,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一)多媒体课件的改进及讲演时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的改进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浓缩。课件的设计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不断分化的顺序,对于重点要“集中扫射”,对于难点要“加强火力”。太大的信息量也会造成学生的疲惫感,毕竟学生的限时思考量是有限的,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信息在传播中丢失。另外,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材料只是单一的文字、书本内容的浓缩、简述或小结,缺少动画、图像、视频资料,由于表现形式单调,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学生会感到兴趣索然。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对多媒体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培训工作更需要加强。
  2. 多媒体在课件中的应用要有个度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一线教师有着深刻的体会。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技术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多过滥,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3. 多媒体课件讲演时注意的问题
  过于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课件中大量使用音乐、声音,画面复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害的。不分场合的“背景音乐”实际上对学生观察与聆听是一种干扰;动画可以将抽象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画蛇添足的“动画效果”只会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讲课时,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声音,不宜使用背景声音,当然在播放图片、动画或电影时,可以使用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但声音应小。
  (二)多媒体教室的改进
  1. 多媒体教室存在的问题及多媒体教室的改进
  教师在教学中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不板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感受性,也失去了必要的做笔记等主动式学习过程。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渡时期,很多媒体教室设计不够合理,比如只有一个幕布,没有传统的黑板,这使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触摸屏代替黑板),使得多媒体教学失去了互动和过程的缺陷。还有就是多媒体应该辅助教学过程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许多多媒体教室都是固定的讲台和话筒,使得教师不得不整堂课都在固定的位置,一旦离开讲台多媒体就失去了多媒体的效应,比如教师离开多媒体教师机后就无法控制计算机的显示内容,而且话筒也是固定在讲台上的,使得多媒体设备失去了效应。不离开讲台就会失去传统教学的优势,肢体语言的表达及目光交流也将变得逊色起来,因此我个人认为多媒体教室应该留有传统的黑板(可以用电子手写板代替),固定的话筒改为无线话筒,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改为无线控制键盘或遥控的方式,使整个教学变得人性化。当然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活力和主动性。在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促进相互作用、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调动学生的活力。
  2. 教师如何应用多媒体
  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常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显示器屏幕上,没有注意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这样做得再好的课件都是大材小用。或者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最容易犯此类毛病,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得“教师的舞台”成了真正的舞台。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以往的复杂教学,不要把重心放在课件上,教师毕竟是整个课件的“导游”,要把学生们带入一个知识世界,在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游”,不让学生们迷路的同时,也要他们学到东西,一堂课完毕后学生们应该对刚才那次“知识旅游”的过程记忆犹新。这样知识点才会牢牢地记在学生们的心理。学生们能在轻松的同时学到知识,每一堂课不再是硬着头皮度过,学生们出于主动在学习,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要分析、综合、整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课件,使教学课件更具特色、更有适应性。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件复杂费时的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均向外引进课件,这使得课件具有了普遍性或共性。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利的同时,我们宜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特色,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创造个性化的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课件更具特色、更有适应性。
  (三)采用多维教学弥补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强的缺点
  1. 多维教学的理解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突破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2.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维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机械地把自己设计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自然地就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21世纪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强的缺点。
  3. 多维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意义
  多维互动的课堂氛围是指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多向互动。“互动”是师生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构成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要实现互动,必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就给多维教学创造了条件,多媒体教学也需要多维教学模式。当然在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时要处理好诸多方面的矛盾,把握好度,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应用到这一点,这正是多媒体教学和多维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4. 多维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应该多方面对学生教育,不仅要从他的学习上、心理上,而且还要从他的生活上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同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教师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和范围的事,只能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自己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教师也问心无愧!
  
  三、人机合一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效果趋近于极限
  
  (一)人机合一的理解
  这里的“人”指的是教师,“机”指的是教学媒体。人机合一就是教师能够良好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教学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弥补传统教学的种种缺陷,延伸传统教学的种种优势,使教学达到完美。
  (二)人机合一的难点
  要做到人机合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人的主动性比较强,很难控制。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对某些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一直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有些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媒体的优越性并将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他们并不能恰当、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有时甚至盲目滥用,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能不能接受,也就更谈不上教学效率的提高了。在实际教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教师事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事情,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很难掌握和控制的。
  (三)人机合一的合理实现
  教学媒体不仅要满足教师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方面的因素。因为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虽然教师对所使用的教学媒体有自主选择权,但他们也不能只凭主观判断,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外,更多地要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和教学媒体的协调合作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服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而每个学生又有各自学习的个性特征。
  教学媒体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由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可随意选择的,所以要使教师和教学能够有效结合还需要符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一门(节)课都需要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度地使用,要恰当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特长和教师的教学经验。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重视教学质量的环境下,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教育现代化。对教学媒体的正确使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会的,多媒体教学和多维教学有效地结合需要教师多年不断地探索发现、总结学习才能达到效果,而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媒体的日益发展对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媒体知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师关于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外,国家和社会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高对教学媒体的重视程度,尽快让先进的教学媒体在各级各类的院校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设计出更多符合各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等等。
  
  参照文献:
  [1]马华东.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2]傅道春.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
  [3]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
  [4]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4日,第2版.
  [5]李利生.对生理学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
  [6]李学农.多媒体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
  [7]李镇西.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8]蒋家傅.现代教育技术,20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