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与“985”“211”工程对比,“双一流”战略将淡化高校的身份,强化竞争机制,重视投入效益。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应吸取“985”“211”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走出改革的新路。
  【关键词】“985”“211”“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今年6月28日,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28日下午,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原来,“废除”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6月23日发布的一份文件,当中382份规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包含《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985”“211”工程以及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
  废除“985”“211”的传闻,在我国已经传了多年了。而针对每一次传闻,教育部都回应称不存在废除“985”“211”的说法。这一次,教育部没有正面谈及是否会废除“985”“211”,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废止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而没有明确废除“985”“211”,并不能说“985”“211”就被废除了。那么,为何舆论一直热衷于废除“985”“211”这一话题?废不废除“985”“211”,对建设“双一流”有影响吗?我国该怎样启动“双一流”建设?
  “985”“211”与“双一流”建设,究竟是何种关系
  我国“985”“211”工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这两个工程的用意是,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少数高校、学科,以改善这些学校、学科的办学条件,尽快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人不解,既然已经有了“985”“211”工程,为何还要推进“双一流”建设?“985”“211”与“双一流”建设,究竟是何种关系?
  客观而言,“985”“211”工程实施以来,对改善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已有若干所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的前100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深入推进,“985”“211”工程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985”“211”工程的负面作用,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这是对这两项工程弊端的精准概括。启动“双一流”建设,无疑是想消除“985”“211”工程的这些弊端,在高等学校建设中消除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2.0版。
  本来,国家实施“985”“211”工程,是为了支持高校建设,但是,入选工程却成了高校的办学政绩以及身份。甚至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高校一入选,就被称为“985”高校、“211”高校,国家重点支持的拨款还没到位,学校还没有开始建设,就“功成名就”;还有的高校宁愿不要拨款,也要身份,因为身份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资源。这可谓“985”“211”工程最大的问题,即引导高校关注身份超过关注具体的建设。曾有一段时间,一些高校把办学精力用到运作如何进入“985”“211”工程上,直到后来教育部宣布“985”“211”不再扩容。
  “985”“211”工程身份化,严重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比较丰富,然而,由于“985”“211”工程的存在,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进而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十分浓郁的名校情结。高中办学,比拼一本率(重点本科率)与进“985”“211”高校的人数,而很多学生也把进“985”高校作为自己的目标,非“985”“211”高校不读。这人为地制造了我国教育的“紧张”和“焦虑”。
  2014年颁布的国家高考改革实施意见,针对我国高考录取批次造成的高校招生不平等,已经明确提出,要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在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之后,如果仍旧保留“985”“211”这样的高校身份,很显然,基础教育对“985”“211”学校的追捧会进一步升温。与此同时,社会的学历歧视,也难以消除。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就是随“985”“211”工程的推进而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出3个“985”要求――“985”本科毕业、“985”硕士毕业、“985”博士毕业,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但是却大行其道。就连有的非“985”“211”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招聘教职工时,也采用按学历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把非“211”院校毕业的应聘者排除在外。教育部曾针对这种现象,明文规定教育系统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提出“985”“211”等学历要求,可是,不在招聘公告中提学历要求,不等于不在具体招聘时执行学历标准。
  上述是“985”“211”工程遭遇社会广泛质疑的重要原因,从推进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出发,就应当废除“985”“211”工程,采取新的方式推进高校建设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国推出了“双一流”建设战略。与“985”“211”工程对比,“双一流”战略将淡化高校的身份,强化竞争机制,重视投入效益。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应吸取“985”“211”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摒弃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行政思维,走出改革的新路。
  为何“985”“211”建设会变为高校的身份标签
  虽然废除“985”“211”的舆论声音很强烈,但在现实中,废除“985”“211”工程,却有明显的阻力。最主要的阻力当然来自已经位列“985”“211”工程的高校,这些高校有特殊身份和地位,自然不会主动放弃身份和地位。而且,由于这些高校都是国内的“名校”,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所以对于舆论呼吁废除“985”“211”的声音,政府部门考虑到名校的利益,并没有积极响应,而名校也在为继续保留“985”“211”工程身份而制造各种舆论。比如有人提出,在美国也有“常青藤盟校”,就是废除“985”“211”,也不可能消除学校办学的实际差异云云。美国确实有“常青藤盟校”,可这不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工程,不是由政府给予学校特殊的权力和身份,而是学校间的民间结盟;在废除“985”“211”之后,学校办学也会有差异,可这是由自由竞争产生的差异,而不是由行政计划把学校分为不同的等级,让计划外、工程外的学校低人一等,失去竞争的动力,即再怎么努力办学,也受到制度性歧视,无法和有特殊身份的学校竞争。   单从工程建设本身来说,一项工程停止建设,自然工程就收工。因此,废止“985”“211”工程建设文件,也可理解为“985”“211”工程收工。但是,由于“985”“211”已经成为了高校身份,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废除了“985”工程、“211”工程,可高校的“985”“211”身份还在,如何启动新的“双一流”建设?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革除“985”“211”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可如果“985”“211”不建了,但原来的“985”工程、“211”工程学校还保留身份,这不是制造更严重的身份固化和不平等吗?“985”“211”高校守着“985”“211”的身份,再去争“双一流”的资源,其他高校能竞争得过吗?如果不废除“985”“211”,“双一流”建设不可能有成效。
  所以,在启动“双一流”建设时,国家有关部门必须下定决心,彻底解决“985”“211”工程这一问题。除了废止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外,还要明确宣布取消“985”“211”这样的学校身份和高校分类。也就是说,我国不再有所谓的“985”“211”高校,也不再有“985”“211”高校这样的提法。所有学校没有身份标签,完全平等竞争。
  更重要的是,废除“985”“211”高校身份,也是对我国政府管理高校的模式和思维的反思。为何“985”“211”建设会变为高校的身份标签?这是因为,由行政部门主导的工程、计划,从本质上是对高校进行行政评审、评价,为此,入选工程、计划,会被高校视为对办学的认可。在行政治校的办学环境中,这是很重要的高校办学政绩。这是所有行政性质工程、计划的共同问题,包括申请国家重点课题、人才计划也是如此。按理,申请课题和人才计划是为了获得资助,但现如今,课题一立项、人才一入选计划,就被广为宣传,变为个体和所在集体的荣誉。对于课题和计划,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
  假如“双一流”建设继续采取这种行政主导模式推进,很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双一流”变为入选学校新的标签。虽然总体方案提到要重视学校绩效,引入淘汰机制,可是一旦身份化、标签化,是很难取消掉的。就像“长江学者计划”,有的学者是在20年前入选第一期“长江学者计划”,之后再也没有入选。可是到现在还被所在高校作为“长江学者”特殊对待,这就是身份和头衔的“魔力”,也可以说是教育和学术行政化所导致的教育和学术异化。
  启动“双一流”建设,关键在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要让“双一流”建设有全新的局面,就必须转变行政主导思维,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在笔者看来,两方面改革尤其重要:一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由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学校承担的办学任务和办学绩效决定办学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而不能再实行申请立项制,由行政部门对申请学校进行评审、立项,这种申请立项制把评审权、评价权掌握在行政部门,与管办评分离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双一流”建设,舆论普遍关注,何为“一流”?目前很多高校在建设“一流”时,追求的是课题、经费、论文数量,这是急功近利的“一流”建设,很难建设为真正的一流学校、学科。要让学校安心办学,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对高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这就需要政府淡出评价,专注于为大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全世界范围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靠政府计划出来的,而是在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办学、自由竞争而来。因此,政府给所有大学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比由政府主导实施所谓的“一流”计划,对于建设一流大学来说,有效得多。
  二是在学校内推行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建设“双一流”,由谁来决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学校行政,还是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我国在建设“985”“211”工程时,曾出现大学合并潮、更名潮,这就是学校行政决策的结果。很多人担心,在建设“双一流”时,会不会出现新的学科整合潮,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行政治校模式,很难说。从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至今,教育部为落实纲要,已要求高校制订大学章程、建立学术委员会,这都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积极措施。但是,有的高校制订大学章程之后,不把章程当回事;在建立学术委员会后,不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这就使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形式化、概念化。而离开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能成为合格的大学都困难,就更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了。
  我国不少大学都列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其实,我国大学何时办成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只要政府部门转变思维,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大学,努力给所有大学提供平等的竞争舞台,而大学能探索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我国的大学不愁不能建设为世界一流。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回应“985”“211”不再继续:拟启动“双一流”》,新华网,2016年6月29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57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