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交替传译笔记语言的选择。本次实验由五名上外英语系大二的学生以及五名就读于上外高翻学院的口译学员组成。他们被分成非专业组和专业组,就一篇长约三分钟的演讲进行交替传译。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笔记语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员的母语和外语的情况,而非由源语和目的语来决定。作为母语为中文的职业口译员,出于汉字的易输入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中文记录。
  关键词 笔记实证研究记录语言选择
  
  一、引言
  70年代中期,Seleskovitch(1975)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进行了有关口译员笔记的实证研究。在她的研究中,她收集了12名口译员的笔记来证实他们的笔记是否对整个口译过程起到了提示作用。讽刺的是,她和她的追随者却很反对定量实验,致使整个相关的实证研究停滞了将近10年。
  但自从1980年代,整个口译界自身便开始要求更多的实证研究来为口译过程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因此,整个口译界开始了对于口译过程的系统研究。
  近些年来,丹麦学者Dam(2005)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整个口译界的关注。她的研究小组开展了细致具体的研究,探究各种变量诸如笔记的数量、笔记语言与口译质量的联系。此外,她还研究了目的语言,源语言,不确定语言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戴炜栋,徐海铭2007)。
  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诸如蔡小红教授,钟钰博士涉足该领域并颇有建树。尽管她们的研究范围仍然有限,但是作为国内研究口译笔记的奠基人,她们的成就有目共睹。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目的。首先,笔者想通过实证研究来探求口译笔记的特点,特别是如下的问题。口译笔记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否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记录时都使用目标语言还是源语言?母语是否对记录笔记的语言有影响?如果有,会有多大的影响?
  2)研究对象。作者选取了五名口译员和五名英语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被分成两组。第一组为英语系五名大二学生组成的非专业组,他们都取得了高级口译证书。第二组是由五名来自上外高翻学院的口译员组成的专业组,他们都经过了两年严格的培训,并且有至少20次大中型会议的口译经验。
  3)研究材料。考虑到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语言能力和背景知识的差异,笔者特地选取了出自林超伦先生(2004)《实战口译》的一篇中文演讲。这是一篇节选自中国首席代表在出席中英高级会谈中的开幕式演讲。该演讲共319字,长达3分钟,段与段之间有短暂的停顿。和其他官方谈话不同,该篇演讲并没有很复杂的语法结构,句子简单,层次清晰。因此,相对于口译员的听力和分析的要求会适当降低,方便他们进行记录,也方便笔者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他们的口译笔记上。
  4)研究步骤。在正式测试之前,笔者简要地向测试者介绍了该实验的目的和该演讲的大致背景情况。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公正性,所有的测试人员都明确没有事先看过文章。另外,测试的区域选在一个较为安静的教室,笔者将面对测试者,从而创造一个较为相似的比较紧张的现场环境。
  接下来,笔者将播放磁带,每一个测试员便紧张地开始记录。在整个过程中,笔者确定每位口译员都不受外界影响而专心于记笔记。当演讲结束时,口译员将进行交替口译,笔者将录下他们的口译过程。最后,笔者将收集他们的口译笔记做细致的分析。
  三、结果和讨论
  口译笔记语言选择
  关于口译笔记语言选择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内已有相关著作问世。钟述孔(1999)等一些学者认为口译员应该以目标语记录笔记,因为他认为当口译者使用目标语记录时,他们将不会受到源语言语言形态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处理源信息。并且,如果笔记是由目标语构成,口译员将更为容易进行最终的语言重构。然而,另外的学者却认为源语言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如果用目的语来记录的话,语言现场的转化要求很高的听力和分析能力。在各方学者就目的语还是源语言争论不休中,Matyssek (1989) 教授却提议记录笔记的语言应该是口译者的母语。这个新颖的想法和Helle V. Dam(2004)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不谋而合。她主要是研究四名口译员的笔记,四名研究对象需要先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交替传译成丹麦语,另外再将另一篇丹麦语文章传译成西班牙语。非常有趣的是,她发现从口译员笔记的分析结果来看,口译笔记语言的选择主要是受口译者本身的语言构成的影响,那便是母语和源语言在口译笔记中比外语和目的语使用得更多。
  现在,笔者将介绍本次研究的结果来证实Dam的发现。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数据中看出,非专业组一共写下了477个中文字和23个英语字母,分别占到95。5%和4.5%。在专业组,中文字一共为329,而英文字母占到了52个,比例为86.1%和13.9%。
  基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首先,和一些学者的想法相反,目的语的使用(在这次实证研究中为英语)并没有占到很大的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他们首选的笔记语言为母语(中文),中文字的比例在两组中都非常高。(分别占到95.5%和86.1%)
  为什么两组都喜欢用源语言(中文)来做笔记的记录语言呢?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该演讲稿是用中文读出的,作为母语为中文的口译员,用中文记录显然会方便很多。
  另外,和英文字母相比,中文字母通常蕴含的信息量更大,通常一个简单的中文字可以涵盖整个短句的意思。这个发现重申了Dam (2004)的观点,那便是笔记语言的偏好和口译员语言的状态(母语还是外语)而非口译任务的状态(目的语还是源语言)更有关联。
  第二,目的语的使用在非专业组非常有限(4.5%),而在专业组的比例稍大(13.9%)。这个显示出了专业组比非专业组拥有了更强的听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现场直接处理语言的转化,方便接下来的交替传译。
  第三,笔者发现就使用的中文字数量而言,非专业组(477)远远超出了专业组(329),而他们的口译质量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写得多的非专业组反而口译质量更差呢?原因很简单,作为非专业的学生,他们太专注于记录他们所听到的内容,反而会忽视其内在逻辑。因此,当他们开始口译时,这些凌乱的笔记非但没有帮助记忆,反而影响了最终的口译质量。
  但是从研究中看出一个例外,非专业组的第四名同学在整组中的口译表现最好。虽然她也写了很多(109个中文字和7个英文字母),但是她的表现却是最好的。这个现象也不难解释,作为英语系的大二学生组成的非专业组,她们的语言水平基本差不多。所以,记录的多可能更好地帮助其回忆源语言的信息。
  最后,根据笔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来自Dam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口译者的笔记语言更多程度上取决于口译员自身的语言结构,母语在笔记语言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第二,在目的语的使用上,专业组可能超出非专业组。
  五、结语
  本实证研究表明就口译笔记语言的选择而言,笔者发现专业组和非专业组都不同程度地偏爱母语的使用,比例分别达到95.5%和86.1%。这个发现和丹麦学者Dam的实证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从而进一步证实口译笔记语言的选择更多取决于口译员自身的语言构成。换句话而言,母语对于笔记语言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源语言恰巧为母语的话,那么不论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都会大量使用母语为记录语言。
  
  参考文献:
  [1]Dam, Helle. V. 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n G.Hansen, K.Malmkjar & D.Gile(Eds.),Claims,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4:251-261.
  [2]Dam. H.,J. Engberg &A. Schjoldager. Modeling semantic networks o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 notes [A]. In H. Dam, J.Engberg & H. Arbogast(eds.).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nslation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5:248.
  [3]Matyssek, Heinz, Hanbuch der Notizentechnik Fur Dolmetscher. Ein Weg Zur Sprachunabhangigen Notation.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1989:138-140.
  [4]Seleskovitch,Danica. Language, langues et memoire. Paris:Minard. 1975:158.
  [5]戴炜栋,徐海铭. 《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9卷第2期,2007:136-142.
  [6]林超轮.《实战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5,16,158.
  [7]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