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听课笔记”开始教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听课笔记是教师最日常、最普遍的一种教研方式,它贯穿于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研究过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带着观察与思考走进课堂,做好“听”和“记”的功课,听课笔记才具有研究价值,才能成为提供教师借鉴运用、回顾反刍和系统梳理的凭借和依据,从而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力、思考力和研究力提升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听课笔记;教师成长;教研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8-0012-04
  【作者简介】1.陈春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101)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2.孟晓东,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101),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听课笔记:用最传统和日常的方式做教研
   “笔记”原是我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又称随笔、笔谈、日记、札记等,如《梦溪笔谈》《阅微草堂笔记》等。在各类笔记中,历朝历代的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民众疾苦、诗文书画、历史事件、科技成果,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也因此流传了下来,成为当今各文化领域溯源与研究的依据和参照。
  后来,这“随笔记录之言”又有了其他内涵,人们将“做笔记”作为精进学问的必经之途。如东汉学者任末,家境贫寒,但很喜欢读书。每有心得,就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以免忘掉。他的学生们都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十分珍视他的这种笔记,经常用洗干净的衣服来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满各式各样的陶罐,每个陶罐都贴有标签,里面装着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据说,他的《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外出时总要带上一个小布袋,每每读到佳句妙语,就马上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进小布袋中。做学问的时候,就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不可否认,自古以来,许多有杰出成就的大家,都与其勤于积累的能力分不开,与其做笔记的习惯息息相关,甚至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作者的日常笔记。
   其实,在现今的各行各业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做笔记的重要性。它能记录重点、难点、疑点,理清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空白,提供思考依据。随着信息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听课、培训等途径接受信息。由此,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就显得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提升的效果和质量。尤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听课已成为教师最日常、最普遍的教研方式之一,听课笔记也相应地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和思考,彰显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甚至研究能力。应该说,听课笔记的有效使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听”与“记”:跨越从记录到研究的距离
   从平时的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听课时记笔记已成为一种习惯,也将听课笔记作为一项教研工作在完成,但在笔记中大多记下的是“听到了什么”,至于“听出了什么”,则仅有只字片语。往往在接受学校或上级业务部门检查时,匆匆在旁边写上几处教学点评,或在笔记后面补上几行“教学反思”。而细读这些“反思”,无非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等笼统的评价,而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考。
   如何记录具有研究性的听课笔记?笔者认为需从“听”和“记”两方面着手。
   1.听。笔记从听课开始。听是记的基础,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笔记的内容和价值。
   首先是“愿意听”。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课要从自我需求出发。有了积极的听课,才会有用心的笔记。如果将听课看成一种任务,记笔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显然无论是听课还是笔记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所追求的角色成就感和自我成长需要,便能产生积极的听课动机,这恰恰是听课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听课需要一定的角色任务驱动。角色体现着听课者不同的学术修养,角色更赋予听课者不同的责任。如教师、教研组长、教研员、评估专家等,有的要通过听课进行课堂研讨,有的要参与团队课堂教学磨课,有的需担任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点评者,有的要对教学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和引领……有了目标任务,便有了听课的方向和动力,听课者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科经验,对课看得更完整,听得更全面,并能结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得更深入。在听课交流中获得角色认可,是教师听课的不竭动力。听课质量还源于教师的自我成长需要。有成长愿望的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争取机会,向校内同行学习,向外面的专家学者学习。因为他们认识到,听课是让自己尽快成长的一条捷径。他们将听课学习当成一种福利,懂得珍惜和投入,善于汲取和运用。在听课中,由于从“我”出发,他们往往能联系自己的课堂,从相同的学习领域、关注焦点和研究主题中,寻找链接点,以迁移学习策略,完善课堂教学,甚至更新教学理念,促成自我成长。这样化被动为主动的听课,即使听到的是较为平常的课堂,也能发现其研究的价值。
   其次是“值得听”。影响听课笔记质量及其研究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与所听课的质量也大有关系。有些课语言平平,毫无亮点,听课者会感觉枯燥乏味;而听到优秀课,教师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全神贯注、全程投入,希望能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授课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生怕错过了每个精彩之处。这样的课堂,教师自然被吸引,听课笔记也自然做得详尽细致,执教者的精湛教学艺术也能让教师自然而然地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愉悦。
   第三是“听得懂”。听课质量也与听课者的素养息息相关。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門道”。有些课看似热闹非凡,却没有学生思维的飞扬;有些课看似简单朴素,却潜藏着学习的深度。如果听课者没有一定的学识积累、学科经验和课程理解,就很难去判断和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难以从学理出发进行具体的教学剖析,听课笔记上的内容也仅仅是教学流程的简单复制。没有思考参与的笔记,也就无法呈现教学研究的价值。如课上教师教学生“复述故事”,学生在练习时说得磕磕碰碰,很不流利。有的教师只能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有的教师却能结合之前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是否带领学生去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特点,是否对学生有复述方法的指导,有无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等,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与评价。    2.记。如何记录具有研究性的听课笔记?
  这要有记录的方法。很多教师反映,有时听一堂课,当时听着觉得挺好的,但是过后就忘了,对自己教学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不会记听课笔记。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何记录听课笔记”常常为学校教研所忽略,多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听课记录都被视为无师自通的一项技能。事实上,也很少有关于这一方面的专项培训。而不会做笔记就难以有思考,当然就很难与教学相结合,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了。
   首先是“记流程”。一般来说,在听课前需在听课笔记上填写好“听课时间、学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等信息;然后在听课过程中记下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体现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以及各版块之间的联系与推进。总之,记录下的流程要清楚明白地显示教师的上课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注要点”。这是保证听课质量的基础。在听课中,要及时发现教师的教学特色、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要关注教师的重点问题、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交流互动,甚至课堂的不足之处、教学失误等。将上述要点标注出来,并随时记录下感悟和思考,实际上便是听者与教者思维的彼此碰撞,为进一步讨论与研究提供了依据。
   再次是“写点评”。这是保证听课笔记质量的关键。听课后应记录下对课堂教学的评点,但这里的评点已不同于“注要点”时的零星思考,而是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如果做听课记录时只偏向于记课堂实录,或写下一些碎片化的思考,显然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强调对整堂课的反思,或突出其中的关键问题,让它指向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要从听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出发,去寻找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亮点,以充实自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这样的笔记,才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当然,听课笔记的记录并不需要千篇一律,有的教师有自己的记录习惯,并且这样的记录能很好地为教学研究服务,便可以允许个性化的存在;有时候为了突出相关研究专题,记录时不一味追求完整,而有所侧重,有所省略,只要利于笔记的使用,也都是可行的。
   三、“用好”笔记:走向自我提升的教师教研
   听课笔记作为教师最常见的教研方式,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活的日常。如何发挥好听课笔记的教研价值,让它真正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凭借,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还需在“用好”上下功夫。
   1.借鉴运用,促进教学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各种教学资源的积累,听课笔记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能将听课笔记转化为案头的教学资源,并能将积累的教学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事实上,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将听到的优秀课例,在自己班内进行迁移教学。在迁移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筛选内容,微调方法,有所借鉴,有所创新。这一过程,便是教师运用听课笔记提升教学能力的过程。当然,更多的时候,教师可选取听课笔记中呈现的执教者在教材解读或设计中的一两个精彩的地方,加以学习和运用,若这一部分正是教师之前所忽略的,那便真正成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生长点。
   2.回顾反刍,锻炼思考力。
   听完一节有价值的研究课,教师切不可到此为止,而应回到听课笔记,与上课者再一次进行无声的对话和交流。因为有价值的课,或是设计上新颖活泼,或是理念上给人以启发,或是存在可以商讨的问题,都值得教师去进一步反思和提炼。在阅读听课笔记有所感悟或产生疑问时,更不应轻易放过,而要调动起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触发自己的思考;即使一时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研究。能研究性地观察课堂,这是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标志。
   3.系统梳理,提升研究力。
   听课笔记不仅记录着执教者的教育情怀,也蕴含着他们的深刻思考,是他们之所以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的宝贵经验之一。听课笔记,确实应成为教师提炼、反思和总结的源泉。
   那么如何通过听课笔记,来提升教师的研究力?该如何进行提炼、反思与总结呢?笔者认为,系统梳理、分类整理是有效路径之一。知识不是力量,只有把知识组合成为知识体系,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力量。教学艺术的锤炼也是一样,只有及时提取听课笔记中的思考与观点,进行案例的分类和归纳,建立起结构化的教学知识和策略,才可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语文课还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对人物情感的唤醒上,而弱化了理性的读写目标,影响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有的课上教师往往在无意识中忽略学生的感受,代替他们的思考,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还有的课堂上充斥着零敲碎打的浅层次问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听课笔记的整理,教师梳理了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些阅读思维缺失现象,包括“目标单一,情感为上”“机械对话,思维平移”“主题先行,主体缺失”等,并由此引发关于策略的思考。经过进一步对笔记上案例的研读和提炼,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如从整体出发设計教学,通过整合目标、贯通过程、拓宽意义,来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如改变程式化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陌生感和新鲜感,从而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共生共长;如学习活动要充分考虑活动的适切性和趣味性,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语言图式新的建构和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等等。
   当然,听课笔记要想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利器,不仅需要教师用心地“听”和“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和习惯,带着观察与思考走进课堂。这样,听课笔记才能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证与见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