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高职教育就业服务区域面向二重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从思想上澄清重庆现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面向,揭示了重庆高职教育中盛行的服务观念,指出了这种观念同教高[2006]16号文件(后文简称文件)的冲突,提出了重庆应有的内向型与外向型高职教育,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相关因素对重庆发展单一内向型高职教育的制约,阐明了重庆发展外向型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重庆应将外向型高职教育与内向型高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发展,并就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重庆;高职教育;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内向型高职教育;外向型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04-02
  
  文件(1)指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中可见:即使将其中的“区域经济”理解为“高等职业院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显然,这并不必然包含“高职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尤其是就业必须一概服务于区域经济”。主要因为:第一,只要高职教育在其某些方面或环节上服务了地方经济,即符合文件要求。第二,决策层深知该文件执行的现实依据的区域性差异。因此,文件并未就高职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必须一概”服务于院校所在地区域经济作出绝对化的区域性限定。第三,从语法与逻辑上看,文件所描述的“以就业为导向”、“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区域”是并列关系。这就逻辑地包括高职院校所在地区域内外的“就业导向”、“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由此可解读出“高职教育同样可服务于区域外经济,特别是重庆高职教育在就业这一环节上的服务”。
  重庆高职教育界,现在盛行的高职教育服务观念是极端强调“高职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的服务(后文简称立体化服务)尤其是就业必须一概服务于区域经济”。由此,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都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对文件精神的非此即彼的理解,是脱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一厢情愿的地方主义主观情感的表现,是对国内统一的生源市场、人才市场等现状视而不见的体现。
  
  1、重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表现
  
  重庆高职教育一样地在招生、培养与就业环节上,通过提供决策建议、企业策划与咨询、员工培训、技术指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式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职业教育是实现资源、市场区域间重新配置的一个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为其所在地构建了最宝贵的根本性资源――巨大的市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可见,重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同样不只就业一环、就业一面;服务区域经济并非必须发展单一的内向型高职教育――将其就业服务区域面向定位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反之,则为外向型高职教育)。
  
  2、重庆发展内向型高职教育的主要约束
  
  高职教育就业服务的区域面向直接受制于经济理论、区域经济与文化的现实状况。
  2.1、发展内向型高职教育的经济理论约束。
  2.1.1、“经济人”约束。西方经济学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物欲泛滥的时代,该假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沃土。尚未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职毕业生,不可避免地沦为斯密所设定的“经济人”,在经济上他们必然具有在经济发达地即区域外就业的偏好。2007年重庆人均GDP为14622元,不及全国平均的80%;全市GDP仅占全国1.7%,约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24位。
  2.1.2、机会成本最小化约束。机会成本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就业决策也属于经济决策,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决策时,必然考虑在区域内外就业机会成本的高低。重庆高职毕业生在重庆就业的机会成本,会高于在重庆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2.1.3、人均资源与技术系数约束。据《中国人口报》(2)报道,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262.2和51.3。2003年底,重庆人口密度382人,平方公里,在大陆排名第十位。重庆经济现有的技术系数对就业也有一定约束。
  2.1.4、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性约束。梯度理论认为,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应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承认、尊重历史形成的技术梯度,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重庆区域经济尚处于全国区域经济梯度的中下游地带,且短期内较难改观。
  
  2.2、就业岗位的约束。
  岗位状况受制于资源、产业等因素。基于前述重庆人口资源、GDP现状及相关就业政策制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重庆就业岗位所内含的各种因素并不具有国内优势。由此决定了重庆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
  
  2.3、中国传统文化。
  乡土观念和人缘社会对重庆发展内向型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高职院校生源市场国内统一化的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区域外学生缺少未来事业发展的乡土观念和人缘根基。而对于区域内生源的毕业生而言,其乡土观念和人缘又受到“经济人”等到因素的消减。
  
  3、重庆发展外向型高职教育的价值体现
  
  3.1、有利于发挥重庆的比较优势,促进其高职教育的超常发展。
  目前,重庆的经济、教育,同经济发达地区比都缺乏绝对优势。然而它总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等已形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区域内外经济的增长都有好处。因此,重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行业的比较优势,促进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3.2、促进重庆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
  中共重庆市委(3)于2008年7月决定,重庆将用5年时间建成中国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内陆开放型的高职教育,是把重庆建成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内容,发展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能整合区域内外的市场与资源,促进重庆市西部教育高地与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
  
  3.3、促进重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通过各种类型、形式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可以实现重庆市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推进本地劳务经济的大发展。同时,由于户籍、社保等制度与政策障碍,促使区域外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其货币、人脉和知识等资本的积累与回流,为回乡创业奠定基础,从时序上协调高职教育就业服务区域面向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3.4、有利于重庆“三化”协调发展(4)。
  大力发展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可将本区域大量劳动力输往经济发达地区,缓解重庆人口资源矛盾,再配之以土地流转制度、新林权制度的有效实施,促进重庆农业适度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重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充分实现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领域中的网络效应。
  
  3.5、促进重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大力发展重庆外向型高职教育,一能促进重庆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之比符合现有科学技术条件所要求的技术系数;二可实现生产与污染在外,消费与环保在内的区域经济模式,这对于重庆的生产减量化、森林化、宜居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重庆现已具有发展外向型高职教育所必需的成熟的外部环境。
  
  4、结论与建议
  
  重庆发展单一的内向型高职教育缺少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现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重庆并重外向型高职教育的发展既有成熟的外部环境,也具有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确保文件中高职教育服务面向的应有实现。因此,重庆既要确保内向型高职教育的发展,也要并重发展外向型高职教育。为此,需要全面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正确认识区域内外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依存关系和区域经济各发展阶段的时序关系;立足战略高度系统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有关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方便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变化的信息等公共产品;准确预见区域内外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变化,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切实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切实做好毕业生和受训人员的就业工作;构建回流型创业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后续赶超,以实现高职教育就业服务区域面向二重性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第五次人口普查
  3、重庆计划五年内成为内陆开放高地重庆
  4、谢必武、周长春等,《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0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