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公平:教师的应然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公平,是文明国度、和谐社会的标志。教育不公,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历史、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其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做宏观顶层设计。追求课堂公平,则是处于教育生命体神经末梢——教师的应然追求。
经济发达与否造成的学校优质或薄弱的现状,是“显性的教育不公平”。课堂中的不公平,是“隐性的教育不公平”。隐性的教育不公平客观存在。教育专家团队多年前在中部某省对农村辍学现象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辍学者,并非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在学校、课堂频遭忽视、嘲笑、歧视,导致毫无快乐可言,常常生活在压抑、担惊受怕的负面情绪中,最终逃学以至辍学。
北师大学者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不公平对待学生,有多种表现:一是提问歧视。或认为提问学习薄弱生是浪费时间,少提问或索性不提问;或截然相反,用高难度问题提问学习薄弱生,使其出丑。二是座位安排不公。不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因素,而把升学的重点对象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区域,这些位置看黑板效果好、提问覆盖率高;把其他学生置于边角地区、讲台两侧。同时,不换座位,让被重点关注的学生长期占据好的空间资源。三是作业与试卷批改、讲解,多針对升学有望的学生,置学习薄弱生的典型错误于不顾。许多学校有“临界生”一词。这一名称本身就折射出学校、班级唯升学至上的意识,暗示着课堂与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公。
课堂隐性不公平,对学生个体伤害更大——显性不公平由群体承担,隐性不公平为个体心理承担。由此造成学生辍学,影响前程;造成他们心理消极甚至阴暗,乃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这种后果潜伏期长、危害性大。最近辍学学生报复老师的案件频发,课堂隐性不公是原因之一。
实现课堂公平,关爱学生,为学生完整人生、健全人格而教,是每一位教师的道德底线。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基础。教师坚持课堂公平,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等性公平,做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平等性公平是理想建模,事实总有差距,但平等性公平始终是追求的目标。课堂平等包括平等性资源分配与平等对待每个人。前者包括课堂学习权利的平等、学习机会的均等、平等享有基本的教育资源、对学习弱势群体和个人的学习补偿。后者包括坚持教育底线,守住正义的底线,不羞辱任何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予以生命成长的关怀。
二是差异性公平,做到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差异性公平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状况的差异为前提,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机会,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形成多元评价、综合评价,打破唯分数论的固定模式。
三是发展性公平,做到全面合格,发展个性。全面合格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业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是身心健康。教师一定要坚持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并重,为社会培养学业合格的公民,更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公民。在合格基础上,尊重人的差异性,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志趣高尚的公民。
实现课堂公平,能把公平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F:\初中生\教科研\教科研 2月\尾标.tif>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任职于南京市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8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