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疗法配合运动康复治疗急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肩袖损伤采用物理疗法与运动康复治疗配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6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肩袖损伤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物理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物理疗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肩轴损伤
  【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01
  肩袖损伤的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前者适合用于较大撕裂肩袖损伤,后者则适用于中小型撕裂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方式涉及到很多方法,如传统方法有服用中药制剂、针灸、推拿、局部封闭等[1],虽然部分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但是很容易反复,并且需要较长病程,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2],急需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肩袖损伤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对急性肩袖损伤进行治疗,观察患者间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33~76岁,平均(55.23±3.28)岁,病程1 d~3个月,平均(2.1±0.5)个月;对照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35~74岁,平均(55.39±3.17)岁,病程2 d~4个月,平均(2.8±0.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別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采用中药(消肿止痛、活血化淤)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与超生治疗:将电极放置在患肩,局部肌肉微收缩量,20 min/次,1次/d;用超生声头在患肩周移动,10 min/次,连续超声强度0.5~1.2 W/cm2,1次/d。1疗程均为15 d。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治疗:0~3 d,患肩制动休息,在急性期疼痛前患肩用吊带支持在体侧,在疼痛未缓解前避免上举过头或对患肩作用力,以避免引发疼痛,同时减少活动,以帮助减少组织张力、减轻活动;4~15 d,与对照组实施相同的物理治疗;
  16~35 d,实施肩关节功能训练与肌力训练:①牵伸练习,内收、内旋及外展等动作时轻柔的、缓慢的牵拉肩袖结构、三角肌与后部关节囊等部位;②ROM训练,在无痛范围内实施患肩关节运动训练;③肌力练习:增加在肩外展、冈上肌与内外旋肌等部位肌力;④加强肩胛骨运动控制能力练习:对斜方肌下部纤维、后撤动作与后旋动作进行练习,实施耸肩训练以达到练习家加固上旋动作的目的,训练过程中以不出现疼痛感为标准。1~2次/d,
  30 min/次,1疗程为3周,练习两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优19例,良8例,差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21/33),优11例,良10例,差1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200,P<0.05)。
  3 讨 论
  肩袖损伤是指直接或间接损伤引发的疼痛或活动受限,常在休息患侧卧位时痛醒或劳累后有愈发疼痛感,疼痛时起前期症状,同时也是很多患者就诊的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肩袖损伤在物理治疗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总体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采用物理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综合康复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再利用手术清除患者的病变组织,并对肩袖损伤部位进行修复,然后继续实施术后康复[3-4],这样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感,快速恢复其肩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剑成,李振东,梁勇革,谢文锋.急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损伤机制及预后[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7):90-92.
  [2] 杨 艺.物理疗法配合运动康复治疗急性肩袖损伤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2):176-177.
  [3] 邢春苗,陈情忠,龚炎培.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复合rhBMP-14促兔急性肩袖损伤愈合的实验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05):425-429.
  [4] 潘明芒,薛 锋,唐 果,吕 波,喻 都,鞠金勇,肖海军.急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损伤机制及预后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09):937-939.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