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2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64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对患者施行人工间歇导尿并留置导尿管治疗,观察组运用针刺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膀胱压力容积、患者排尿次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疗效显著(P<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在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脊髓损伤;尿潴留;董氏奇穴;神阙穴;隔盐灸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3-009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ong's strange acupoint 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para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principle, 32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dwelling ureteral canal and intermittent urinary conduc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Dong’s strange acupoint and salt moxibustion of Shenque poi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ladder pressure volum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and bladder funct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Dong’s strange acupoin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pinal cord injury(P<0.05). Conclusion  Dong’s strange acupoin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the stay of urine in improving the bladder pressure volume, th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bladder function sco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Keywords:Spinal Cord Injury;Urinary Retention;Shenque Point;Moxibustion with Salt;Dongs Strange Acupoint
  脊髓損伤往往好发于厂矿施工和交通意外,其他包括运动损伤、生活意外以及火器伤和锐器伤[1],是人体遭受的极其严重的创伤。由于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受损神经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中膀胱功能障碍是其严重并发症,以排尿不利、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主要以留置尿管、间歇导尿为主,但是由于尿管的刺激容易导致膀胱的防御机制降低,从而诱发膀胱结石、泌尿系统甚至全身系统感染,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笔者通过针刺董氏奇穴配合隔盐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脊柱科住院患者64例,根据软件获取随机数字,填写随机治疗方案表,包括组别、序列号、随机数字,然后放入按顺序、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所选病例均依照就医时间顺序拆开,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2岁;病程为术后5~14d。观察组男25例,女7例;年龄25~57岁;病程为术后5~1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依据《实用骨科学》[3]中“胸腰椎和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②功能残损分级依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残损分级;③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尿潴留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5]制定。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病情已经基本稳定,无明显波动,意识思维清楚,无特殊并发症;③监测数据标准:膀胱充盈压<15cmH2O(1cmH2O=0.098kPa),和或残余尿量>80mL;④年龄22~62岁,治疗依从性好,患者或家属同意治疗并签字。   1.3.2 排除标准 ①不具备以上相关诊断依据的病例;②由于脊椎疾病,如脊髓炎、脊髓硬化、出血、血管畸形、肿瘤所致截瘫患者;③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原发病者;④既往史有排尿功能是由于肾脏疾病引起者;⑤患者有泌尿系感染。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损伤早期采用持续引流,促使膀胱排空;3天后关闭导尿管,对于静脉补液的病人每2h开放1次,非输液病人4~6h开放1次。待病情稳定后定期给予人工导尿,每次导尿≤350mL,治疗1个月。
  1.4.2 觀察组 运用针刺董氏奇穴配合神阙穴隔盐灸进行治疗。①取穴:肾关、地皇、人皇。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使用75%医用酒精局部皮肤消毒后,采用华佗牌0.25mm×40mm针灸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min。②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填充于神阙穴内,使与脐平。将100g葱白捣烂,做成直径5cm、厚度1cm的葱泥饼敷于穴位上,然后上置直径2.5cm、高1cm的圆锥型艾炷,点燃顶部,令其缓缓燃下,至完全燃尽,即易柱再灸,每次施灸3壮。③疗程:针刺并隔姜灸治疗1次/d,1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然后观察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的改善采用膀胱功能积分、膀胱压力容积以及排尿次数进行评价。
  1.5.1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病人取仰卧位,嘱其自主排尿,并用手指叩击膀胱区以引发反射性排尿反应,直到无法排出,记录为最大排尿量;用导尿管引出残余尿液,记量为残余尿量。
  1.5.2 排尿日记 记录每24h内的自行排出的尿液总量及导出尿量和患者排尿次数。
  1.5.3 膀胱功能积分标准[6] 0分:患者能够通过反射刺激达到自行排出尿液,且残余尿量0~50mL,膀胱充满后,膀胱内的压力始终在15cmH2O以下,而且膀胱耐受性好;膀胱容量为400~500mL;患者的排尿活动及终止排尿活动可以受意识控制。1分:患者能够通过反射刺激达到自行排出尿液,且残余尿量50~150mL,膀胱充满后,膀胱内的压力始终在15cmH2O以下,膀胱耐受性良好;膀胱容量为400~500mL;患者的排尿活动以及终止排尿活动能够缓慢的受意识控制。2分:患者通过神经反射能够排出尿液,但残余尿量为150~250mL,膀胱充满后,膀胱内的压力始终在15~19cmH2O,膀胱耐受性较好;膀胱容量为350~450mL;患者排尿活动及终止排尿活动只能部分受意识控制;需要按时人工导尿并冲洗膀胱,预防感染。3分:患者不能自主排出尿液,膀胱充满后,膀胱内的压力在20cmH2O左右,膀胱耐受性差;膀胱容量低于400mL;患者的排尿活动以及排尿活动的终止,完全不能受自己意识控制,需要通过人工导尿来完成。
  1.6 疗效判定[7] 治愈:针刺治疗后患者可以受意识控制自主排尿,并排空膀胱内尿液;好转:针刺后患者虽然可以自主解出小便,但是排尿乏力或者无法排净膀胱内尿液,残余尿量>100mL;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仍然无法自主排尿。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比较 同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膀胱功能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膀胱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导致神经受损、膀胱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尿潴留是创伤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患者临床康复面临的主要难题[8]。传统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运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针刺方法在临床上是主要康复疗法之一,取穴多以小腹部和腰骶部穴位为主。但缺乏严谨的规范化操作、临床经验总结欠缺,是中医康复的一大弊病[9]。因此探索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中医康复疗法很有必要。
  董氏奇穴所选用穴位与传统中医经络的腧穴有很大的不同,董景昌先生认为其治疗理论与十四正经经穴有相辅相成之功[10]。“肾关”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后缘,阴陵泉直下1.5寸,位于脾经之上,垂直进针有补脾益气之功,若向后方深刺2寸则有补肾之用,故而针刺一穴而达到脾肾双补的效果。所以董景昌先生认为肾关是治疗肾虚之第一要穴,非常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常与“人皇”“地皇”合用,称“下三皇”,其补肾之功效更强[11]。“地皇”位于内踝上7寸,属于脾经循行路径,具有健脾祛湿利尿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人皇”相当于十四正经之三阴交穴,具有补益脾肾、运化水湿之功。故而三穴合用,共凑温阳化气、补益脾肾、通利小便之功,有助于加强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利于小便的排出。
  神阙穴即肚脐,位于中焦,是全身经络之气汇集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之中枢[12]。现代研究表明,神阙穴具有血管横断面的特殊结构,说明其具有特异性治疗的临床基础[13]。有研究表明,神阙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数值明显高于大横、天枢、关元、气海以及水分等穴,其穴位局部的微循环具有明显的特异性[14],而且脐部腹壁最薄,对外部刺激较为敏感,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温阳益气的作用。临床研究证明,艾灸对人体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由于艾灸能够产生温热效应,通过对局部穴位的有效刺激从而调整全身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作用[15]。因此将咸寒入肾经的食盐填充于脐内,将通阳利尿的葱白捣烂如泥敷于脐上,然后再施以艾灸,借助艾火的温阳作用,从而起到温煦下焦、促进膀胱气化、开癃启闭的作用。同时针刺董氏奇穴“下三皇”补益脾肾、加强膀胱气化功能,发挥健脾渗湿、补肾利尿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膀胱残存尿液的排出,最大限度地恢复膀胱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膀胱压力容积、患者排尿次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8.72%,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Yang R,Guo L,Wang P,et al. Epidem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for complete injuries in Guangdong,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J].Plos One,2014,1:84733.
  [2]常英,梁健,刘亚彬.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12):1858-1861.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98-63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9.
  [6]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08
  [7]娄天伟,田梦,高振梅,等.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0):840-844.
  [8]Balsara ZR,Ross SS,Dolbr PC,et al.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spinalcord-injured host with neurogenic bladder[J].Infect Immun,2013,81(8):3018-3026.
  [9]程先宽,孙岚,王征美.脊髓损伤中医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50-852.
  [10]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8.
  [11]朱崇安,罗云波.针灸董氏奇穴“下三皇”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4):335-338.
  [12]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修订版[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10.
  [13]姜劲峰,徐旺芳,俞兴根.基于血管生物学的神阙穴特异性解析[J].中国针灸,2017(12):1304-1308.
  [14]蒋颖,戴文君,姜劲峰.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差异及不同温度艾灸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4):339-343.
  [15]张梅,刘珍珍,杨佳敏,等.艾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5,43(1):73-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