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与妊娠周数的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与妊娠周数的关系。方法 将近期我院收治的妊娠孕妇作为观察组,再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身体健康的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检人员,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孕晚期组的短PR间期发生率最高,短PR间期发生率与妊娠周数成正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孕妇的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较高,且与妊娠周数呈正比。
【关键词】心电图;短PR间期;与妊娠周数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2
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和内分泌均处于特殊时期,研究显示,在孕期女性的产前检查过程中,随着孕周增加,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呈现增加趋势[1]。短PR间期在妊娠女性和健康人群中均有发生,但妊娠期女性出现短PR间期可能为正常生理变化,同时也可能是由心律失常引发的电生理变化,早期诊断妊娠期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对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妊娠期女性由于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妊娠女性的电生理平衡。本文为了深入探究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与妊娠周数的关系,选取我院收治并行心电图检查的60例妊娠孕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行心电图检查的60例妊娠孕妇作为观察组,再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60例身体健康的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年龄23~31岁,平均(28.5±2.1)岁;对照组中,年龄22~30岁,平均(29.6±2.7)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将观察组的60例孕妇根据其妊娠周数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以及孕晚期组,
各20例。
1.2 方法
所有受检人员均取仰卧位,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应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仪进行检测,纸速为25 mm/s,振幅为10 mm/mV,应用P-QRS对PR间期进行检测。医师通过仪器自动测量分析和人工测量分析判定结果,显示清晰的
Ⅰ导联和Ⅱ导联[3]。
1.3 评价标准
(1)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短PR间期诊断标准:窦性心率为60~100次/min,PR间期<0.12 s,起始无预激波,QRS形态和时限均正常,患者均排除游走性心率、预激综合征等引发的短PR间期缩短。
(2)对比观察组中不同妊娠周期孕妇发生短PR期间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異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
观察组孕妇的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检人员,见表1,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不同妊娠周期孕妇发生短PR期间的情况
经比较,孕晚期组的短PR间期发生率最高,短PR间期发生率与妊娠周数成正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PR间期表示激动在心房和房室结传导时间,房室结通过快速传导的传导路径[4]。妊娠期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较高,但多数患者并非出现传导途径异常,心电图检查结果仅显示短PR间期,QRS正常,多为良性电生理变化,不需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案,多数分娩后PR间期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史、心率、短PR间期、短PR间期综合征等临床资料作为诊断依据,保证良好的妊娠结局[5]。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知,观察组孕妇的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检人员,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孕晚期组的短PR间期发生率最高,短PR间期发生率与妊娠周数成正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妊娠期孕妇的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较高,且与妊娠周数呈正比。
参考文献
[1] 张柳芳.妊娠期妇女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价值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6):427-429.
[2] 庄楷生.妊娠与非妊娠女性心电图发生短P-R间期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9):1629-1630.
[3] 蔡 鸳.妊娠期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改变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12):1784-1785.
[4] 倪 莉,谭曼霞.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与妊娠周数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7,26(03):175-177+181.
[5] 陈丽萍,刘林勇.孕妇短PR间期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01):43-45.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1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