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部分父母选择外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工,一部分父母将孩子留在身边,一部分父母选择将孩子留在老家,由家里爷爷、奶奶看护。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以河北省Y县NC学校为例分析NC学校教育如何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以及过分析问题提出相应得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一部分父母选择将孩子留在身边,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孩子成为流动儿童。一部分家长则选择将孩子留在老家,由孩子爷爷奶奶照顾,成为留守儿童。另有一部分家长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儿童的身份在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之间不断转化。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监护或者其他亲属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虽然与2016年相比,整体数量下降,但是这一数据依然很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于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902万余人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下降22.7%。从入学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从2016年的65.3%上升至2018年的78.2%,在学阶段呈现更为集中的趋势。未入园7.1%,幼儿园在读18.4%,小学在读51.9%,初中在读19.5%,高中在读2.2%,中职在读0.1%,不在学儿童0.8%。从年龄阶段看,0—5周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比例为21.7%,6(含)—13周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比例为67.4%,14(含)—16周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比例为10.9%。从全国统计数据观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聚集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而其它教育阶段比例相对较低。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6—13周岁,即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在NC小学调研过程中,整个小学学校共有600人,有的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到一半以上,4—6年级由流动儿童返乡成为留守儿童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左右。留守儿童群体在该校学生中比例较大,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管理以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解决留守儿童在校的问题对农村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留守儿童同样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觉色。本文重点分析学校教育如何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发展,从学校角度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教育影响留守儿童表现
  目前,在学校留守儿童父母多外出打工,自己由爷爷、奶奶照顾。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4%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Y县NC学校由于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大部分回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也有部分学生在校住宿。学校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校园文化缺少长期規划
  1932 年,美国学者华勒在他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便使用了“校园文化”一词。在书中,他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另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应该是以学校组织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亚文化”。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并且是以学生与教师共同为主体所形成的共同的氛围。在Y县NC小学,特色校园文化缺少长期规划。特色校园文化缺少长期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发展特色文化是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而成的特色文化。但是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缺少经验与创新型人才,特色校园文化缺乏系统性与长期规划。Y县NC学校,该学校的特色为文化是鹅卵石文化。该校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步是平面的鹅卵石文化。在美术社团中。报美术兴趣班的同学,用鹅卵石制作精美的图案,摆放在每个班教室窗台上形成每个班级文化的特色。第二部是立体的鹅卵石文化,在第一步基础上,将鹅卵石制作各种符号当作每个班级的标识,以及制作各种各样的符号。如学生喜爱的卡通图画,植物等,也有用鹅卵石拼成的字体,字画等。但是在做将鹅卵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并未做出长期的规划,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并且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没有经验可以探求,如何发展更好的进一步发展校园特色鹅卵石文化成为困扰的问题。学校校园文化同时影响着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校园文化同时塑造着留守儿童的行为与人格。
  (一)校本课程设置种类少
  农村寄宿制学校因为学校课程开发专业人才的缺乏,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种类少。受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大多数的课程为语、数、英,美术、音乐、体育所占的比例低,学校相应的校本课程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少。与南方一些学校校本相比,显得很单调。如清溪镇中心小学根据校情和学情开发与实施了“三结合”课程,即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和乡情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包括田野课程、创编课本剧课程和英语话题整合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包括心理干预课程、礼仪教育课程。乡情课程包括非遗课程、客家风情课程和少儿工艺美术课程。与此小学相比,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种类少,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音乐、体育由于全校老师有限,偶而出现让学生自由复习的现象。
  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留守儿童问题体现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重点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师资队伍水平等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的影响,并针对问题从学校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留守儿童相应的素质水平。但是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依靠学校力量,也倚靠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各界、社区等的支持,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360百科,网址:https://baike.so.com/doc/193922-20493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方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3] 数据为调研过程中访谈整理得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方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5] 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事业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6] 黄书孟. 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 [M]. 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37
  [7] 肖伟平、周玉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8.12:86--87
  [8] 赵天荣.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j].教学反思.2018.1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