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避旱早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介绍了早秋小麦的避旱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时期、土地整理、肥料管理、后期旱害、冻害、病虫草害自然隐形灾害防治措施、收获及仓储管理措施。
  关键词:早秋;小麦;避旱;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44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综合试验站(项目编号:CARS-3-2-44)
  *为本文通讯作者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省内山高坡陡,坝子少,受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季风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干旱,严重影响云南小春作物的发展。随着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以蔬菜、烤烟、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导致粮食和饲料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小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补充,能解决因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而导致粮食作物的不足。小麦作为主要小春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50hm2左右,是冬季第一大作物,但由于冬春干旱甚至秋冬春连旱,常导致减产甚至绝收[1]。早秋麦利用云南晚秋初冬气温平稳,以及云南两季结束前后,晚秋尚好的光热条件,又避开了2—4月的严重干旱与高温时期的特点,在拔海l850m以下,于8月中下旬—9月上旬播种,11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次年1月收获;在海拔1900~2700m的一季地,二荒地,一般于7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中、下旬抽穗扬花,11-12月收获[2]。与正季地麦(年前10月下旬和11月初播种,次年4月收获)相比,秋麦(早地麦)生长期短,少旱害;充分利用秋季热量,躲过了低温霜冻,充分利用灌浆期的有利气温延长灌漿期,避过高温逼熟;成熟于冬季,避免受雹害的优点,容易获得较高产量,保障了云南山区半山区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粮食供给,解决了有经无粮的矛盾。
  1 高产潜力挖掘
  1.1 避旱减灾高产
  2010年砚山县特旱重灾,小春减产大春受影响,在全县3333hm2稻田未能栽插、西瓜地早撤棚的条件下,砚山县示范早地麦,以弥补损失,在上年小面积试验示范成功经验基础上,大胆扩大早地麦示范面积,完成播种面积353.33hm2。通过对353.33hm2早地麦的调查,成灾除受降温和提前降霜等影响,造成了生育期延长,空秕率大的66.67hm2,286.67hm2早地麦有收成。在2011年3月4日,经县农技推人员对有收成的早地麦测产验收,最高单产5484kg/hm2,最低单产922.50kg/hm2,加权平均单产3214.5kg/hm2。通过2009年试验、2010年大面积示范,早地麦在砚山县种植获得了成功,增加了土地的覆种指数,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1.2 高产纪录创建
  2018年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遮奈村,示范早秋小麦7.47hm2,涉及农户39户,选用品种为临麦15,专家组认真查验了实施单位对示范区杨贵春户田块0.15hm2理论测产情况(平均有效穗453万/ hm2,平均穗实粒数47粒,千粒重43g,理论平均产7782kg/hm2),查看了示范区小麦长势,确定按示范户播种面积0.15hm2进行实际收割实产验收。田块实收面积0.15hm2,实收产量1272kg,扣除杂质2.5%、含水率18.1%,折合产量7548kg/hm2,代表面积7.47hm2。根据实产结果,专家组认定示范面积7.47hm2,实收面积0.15hm2,示范田块2块,加权平均产量7548kg/hm2。实施的早秋小麦栽培技术符合云南省小麦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合理,示范效果显著,在云南省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2 早秋麦高产栽培技术
  采用选择优质良种、适时早播、精量播种、合理施肥、综合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等技术措施,田间长势良好,示范效果突出。
  2.1 品种选择
  早秋麦前期雨水多,常发生渍害,后期干旱少雨以及早霜冻害,因此品种应选择耐渍抗旱早熟春性品种,以便前期抗渍害,后期抗旱早熟避冻。早秋小麦品种主要有云麦53、云麦56 、云麦72、云麦73、临麦12、临麦15、靖麦12等旱地早熟品种。
  2.2 种子处理
  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且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纯度≥ 99.0%、净度≥ 98.0%、发芽率≥85%、水分≤ 13.0%。播种前应选晴天把种子晒2~3d。早秋麦播种在早秋麦,高温高湿导致病菌扩散,种子霉烂,地下害虫活动猖獗,因此播种时通过拌种,给种子披上“化学盔甲”,防治早期病虫害。拌种剂主要有粉锈宁拌种:50g粉锈宁拌种25kg,拌匀后即可播种。可有效地防治小麦锈病、黑穗病、白粉病等;多菌灵拌种:用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5kg。拌麦种50kg,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黑粉病等;辛硫磷拌种:用50%辛硫磷50g拌麦种20kg,可防治蛴螬、蝼姑等害虫;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即可。
  2.3 地块准备
  早秋雨水多,温度高,杂草生长快,地上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大春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及时清理田间地埂杂草,减少虫源和病害寄主。
  2.3.1 土壤处理
  秋末,温度较高,地下害虫仍然活动猖獗,每66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2L,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确保全苗。
  2.3.2 重施底肥
  采用“一炮轰”,除去前茬和杂草后深耕前,在地里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kg/666.67 m2,每666.67m2施纯氮(N)10~15kg,磷(P2O5 )8~10kg,钾(K2O)6kg撒施到地里。
  2.3.3 整地要求
  整地坚持早、深、细、透、实、平、净、足的原则。大春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除尽杂草;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秸秆还田(可将秸秆粉碎成长度≤10cm的小段还田、均匀撒于土表),及早犁耙,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翻耕深度25~33cm左右,深翻后旋耕,达到不漏耕漏耙,土壤上松下实。耙要耙深耙细,无明、暗坷垃,达到墒平、土细、草灭,达到减少肥水消耗和增加养分的目的。   2.4 播种
  2.4.1 播种时期选择
  抓住雨季尚未结束,土壤潮湿,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播种,在适期内争取早播。这样既避免早霜危害,又不致后期高温逼熟,实现稳产高产。早秋麦收获后水肥条件好的坝区,还可种植一季生育期短的蔬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山区则可及时的翻犁晒垡,改善土壤结构。在低海拔区域,播种时期选择在8月下旬,9月上旬,在高海拔1900~2700m的一季地,二荒地,7月中、下旬播种。
  2.4.2 播种量确定
  早秋麦生长的前中期,温高水足,生长发育快,分蘖少,后期干旱,有效分蘖少,早秋麦依靠主茎成穗获高产,因此要适当加大播种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一般每666.67m2播种量13~15kg,保证基本苗20~24万。
  2.4.3 播種质量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应用机械化播种,一次完成灭茬、浅旋、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提高作业成效,尽量杜绝满天星的人工撒播。
  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可采用机械化播种,适宜的播种机有四川产2BMFDC-6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半旋播种)行距23cm、播深3~5cm。江苏省农科院研制的小麦带状匀播机(带状匀播)行距30cm、播深3~5cm。或是西安亚奥农机公司生产的TNB-220Z5/9旋播施肥机,行距25cm、播深3~5cm。
  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可采用跟牛条播(行距25~30cm、播深3~5cm)或是采用甘肃农业大学研制的小型便携自走式种植机(穴播),行距14cm、穴距13cm;播深3~5cm。
  面积小、不适宜机械作业的地块,可采用人工开沟条播,行距25~30cm、播深3~5cm,播后覆土。
  在实行机械播种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播种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选用的播种机必须与拖拉机匹配,严禁动力低配;播种作业要求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
  2.5 施肥管理
  2.5.1 分蘖肥
  小麦出苗后,2~3叶期,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麦苗田间长势,可在降雨后666.67m2撒施尿素5~10kg,促进苗旺而壮,提高分蘖率。
  2.5.2 穗肥
  拔节孕穗期,抓住自然降水的有利时机,666.67m2施尿素10~15kg,促大蘖成穗。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无有效降水的,应该在施肥后进行灌溉。
  2.5.3 根外喷肥
  小麦开花以后,为了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灌浆,增加粒重,需及时进行根外喷肥。根外喷肥肥料利用率高达80%~90%,而且植物吸收快,是经济用肥的有效措施。在灌浆初期每666.67m2喷施1%~2%的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kg,防止植株早衰。
  2.6 田间管理
  2.6.1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缺苗在15cm以上的地块要及时催芽开沟补种同品种的种子,墒情差时在沟内先浇水再补种;也可采用在苗稀少的地方及时补苗,采用疏密补稀的方法,移栽带1~2个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并压实土壤,适量浇水,保证成活。
  2.6.2 化学除草
  2.6.2.1 阔叶杂草的防治方法
  在小麦2叶期至拔节期均可用药。在杂草生长的旺盛期(3~4叶期)666.67m2用75%的苯磺隆干悬剂1~1.5g,兑水30~50kg进行喷雾;小麦分蘖末期至拔节前施药,666.67m2用20%的2甲4氯水剂150~200mm,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小麦分蘖末期前每666.67m2用2,4~D丁酯乳油60~90mL,兑水30~50kg喷雾。
  2.6.2.2 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方法
  在小麦生长期间,每666.67m2用6.9%的骠马乳剂40~60mL或是10%的骠马乳油30~40mL,兑水30kg喷雾,可有效控制禾本科杂草的危害。在野燕麦分蘖至第1节出现期,每666.67m2用20%新燕灵乳油250~300mL,兑水30kg喷雾,可有效控制野燕麦的危害。在禾本科杂草2叶期,666.67m2用50%的杀草丹乳油250mL兑水30kg喷雾。
  2.6.2.3 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防治方法
  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混生的地块,可选用甲磺隆进行防治,在小麦播种后到2叶期,666.67m2用10%甲磺隆3~5g,兑水30kg喷雾,可有效控制杂草危害(该药残效期较长)。
  几种施药方法都要在晴朗无风天进行,喷药时气温18℃以上,防效最好。施药后6h内降雨,应立即补喷[3]。
  2.6.3 病虫害防治
  2.6.3.1 白粉病
  播种前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种。兼治条锈病、纹枯病;苗期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666.67m280~120g、兑水40~50kg喷雾、孕穗至成熟期每666.67m2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锈病和白粉病,7~10d喷药1次[4]。
  2.6.3.2 锈病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适量追肥。播前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g拌种50kg。发病时每666.67m2可采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g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兑水喷雾或12.5%的粉唑醇悬浮剂30~50mL兑水40~50kg,均匀喷雾[5]。
  2.6.3.3 蚜虫
  每666.67m2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g、或是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兑水50kg,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16:00以后均匀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小麦蚜虫。
  2.6.3.4 一喷三防
  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每666.67m2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g、或是10%的吡虫啉湿性粉剂10g、0.3%的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50kg喷雾,各计各量、现配现用,混合喷施。防治两病一虫(锈病、白粉病、蚜虫),可有效延缓叶片早衰,提高小麦抗耐高温和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粒重。
  2.7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提高小麦产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成熟度差,籽粒干后皱缩,粒重降低。收获过晚,不仅会因为呼吸消耗使小麦千粒重降低,而且容易落粒、折穗,造成减产。当叶片、穗及穗下间呈金黄色,穗下第1节呈微绿色。籽粒腹沟变黄,极少部分呈绿色,内部呈蜡质状态,腊熟末期含水量25%左右时及时抢收[6]。可采用机械收割,做到单收、单贮,繁种的要注意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 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 13%。
  参考文献
  [1] 程加省,王志伟,乔祥梅,等.干旱暴露出的云南麦类产业问题及应对措施[C].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633-637.
  [2] 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等. 云南早秋地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1(6):37-38.
  [3] 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等.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554-561.
  [4]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 等. 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 作物杂志,2011(5):1-7.
  [5] 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 等. 云南小麦隐性自然灾害成因及防控途径分析[J]. 作物杂志,2012(6):115-118.
  [6] 程加省,于亚雄,王志伟,杨金华, 胡银星,程耿.高产广适新品种云麦53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2(5):56-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