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湘文化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累积了丰厚的历史沉淀, 在湖湘文化大背景下探究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爱家乡、爱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特色化发展,提升和增强湖南省的文化软实力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    键   词]  湖湘文化;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174-02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目前有两个方向:(1)主张高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同时注意与专业相结合。(2)强调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要以经典文学为主,着重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1]我认为,绝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否则学生极可能会成为“有用的机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娴熟的职业技能固不可少,但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与人合作的处世态度以及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才能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高职语文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实现了同课程内容的相互交融,对培养文理交叉、人文统一的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语文这门公共课更有通透的专业规划,为逐步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语文课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优质的语文课堂必定氤氲着人文教育因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要求:(1)丰富的人文知识基础。如在讲授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歌颂的双方平等且独立,却又相恋相依的爱情观,并将此观点与鲁迅《伤逝》中的爱情观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我的爱情观”进行主题讨论,然后将此主题写成文章。将人文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文学作品解读、讨论、写作之中,这是语文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2)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学生能够以文化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件并说出自己独到的理解与看法。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批判继承的态度,正确看待中国文学和文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3)人文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在讲授余光中《乡愁》这首诗时,通过设计“台湾——游子的乡愁”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台灣问题的发展脉络,以探究和交流的方式从地域、乡土与国家三者间的血脉联系中构建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有意识地将语文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达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拘囿于课堂教学,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语文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去感受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如组织一些名家的作品欣赏、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来指导学生,如担任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的评委进行现场点评,“以赛促学,以赛促改”[3]。指导学生社团有计划地定期举行各种专题活动,如人文知识竞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拓展文化视野,传承文化经典。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课内、外的语文知识相补充,同时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能动笔写、开口讲,在锻炼自己逻辑思维的同时,培养自控力和责任感。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导向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时代下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带来了契机,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转移给学生,有望让学生获得更实在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当然教师也必须引导与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的文学作品、电子读物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2)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典故、实践目标任务、学习讨论框架等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同时配有课后练习,将在线考核、评分纳入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3)将传统教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制作成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资料,并建立班级微信群和QQ群,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上述方法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他们未来自身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真善美统一的完满职业人。何为完满职业人?不仅应具备听、说、读、写、算、数等通识能力、岗位技术能力,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审美素养,人文教育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指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4]如果说通识能力、岗位技术能力是工具性的低阶段,那么职业道德和职业审美素养教育则是人文性的高阶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湖湘文化融合时代发展,勇往直前,成为人人皆认可的宝贵精神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经世致用的思想能教人“务实当下”,解现实之难;以国家、人民为中心的博大情怀能鼓舞人“精忠报国”之情感;敢为人先的品质能赋予人锐意进取、迎面挑战的胆识;踏实奋斗的精神能教会人一步一脚印的道理。因此,只有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立足于厚重的湖湘文化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湖湘人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的品质与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了得难”的职业人。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对构建湖湘特色的高职语文课程起着重要作用。    五、湖湘文化的精神品格与高职语文课程的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5]湖湘文化中蕴藏着许多高尚可贵的精神品格,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开发并有效应用,让学生能够因为身为湖湘人而自豪,并把继承与发扬湖湘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增强传承文化的社会使命感。
   (一)以模块化教学为导向,整合课本内容
   在课程构建中,立足于湖湘文化精神,将爱国情怀永不弃、经世致用济国家、敢为人先求卓越、自强不息创未来等重要因素融入课文之中,并以此拓展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湖湘精神人物,加强湖湘人文素质培养。如《沁园春·长沙》的讲授除了对本词进行知识详解外,更抓住了受经世致用学风影响的、在湖南产生的一批批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成就的人物。将历史、文学、时政等方面的内容加入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在体会湖湘文化精神特点的同时,关注社会实际,关心国计民生,知道社会当前所缺乏的、需要的,从而思考自己要学习怎样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解决问题,以高技能、高素质的姿态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二)结合不同专业需求,凸显内容特色
   导游专业可拓展灵动多彩的湖南山水、独具一格的湖湘民俗文化章节,在赏析湖南风景与民俗风情中体会文化意蕴。检测、机电等专业加入湖湘工艺展示章节,在了解与品鉴工艺制作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推动职业道德建设。人资专业加入“与优秀HR面对面”章节,邀请湖南省优秀HR进行网络在线直播,通过讲述经历、介绍经验、答疑解惑等环节,让学生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结合实训活动,将知识融入实践中
   导游实训课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故乡韶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登上临洞庭、衔远山的岳阳楼,身临其境的感受湖湘文化的悠久历史。社工专业实训课组织学生去社区老人中心帮扶,让五千年精神文明之花在湖湘大地尽情绽放。这些实训课程将抽象的文化具體化,使学生在实践中阅读湖湘文化,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创新课内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课内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如《我的家乡》作文指导课,利用虚拟VR技术观赏湖南美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外,通过搜集相关热爱家乡的主题资料,分小组讨论家乡特色,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取舍,提升课堂写作质量。如基于《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拓展的学生展示课《湖湘传统美术工艺技艺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传统工艺制作流程,了解美轮美奂工艺品背后的非凡匠心。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相关任务,利用班团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去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进行田野调查,将课堂搬到了户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人文自我教育场所
   通过举办湖南企业成功人士讲座、图书馆湖湘名人书籍推介、湘剧欣赏及游学第一师范的社团交流等活动营造湖湘文化氛围,多种形式结合,将湖湘文化精神融入教学过程。
   总之,湖湘文化传承至今,保留了浓厚爱国情怀、经世致用的精神以及求新、求变、勇为天下先的士风民俗。其中优秀的精神内涵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办学情况,积极推动建设人文素质课程,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肖胜云.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应注意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J].南方论刊,2013(6).
   [2]汤一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
   [3]张波.基于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风,2016(14):45.
   [4]刘君.构建有效的高职语文教学初探[J].职业,2008(36).
   [5]张敬邻.试论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