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专业素质培养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最核心之处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基于此,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应用,确保两者的一致性。首先指出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并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探析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优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以创建完善的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250-02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工学结合引导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
   近年来,工学结合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各大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与实施。工学结合模式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应用的一致性。这种课程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确保学生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随着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建设与发展。
   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院校课程的特征:第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活动为基准进行课程的设置与设计。第二,工学模式的基础是校企合作,教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以客观要求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第三,工学结合以建立校企一体化为本,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推行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相关学科课程改革较为滞后,授课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并没有遵循“工学结合”模式的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服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多是围绕教育部的考试目标,与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相悖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引导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院校只是将考试当作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学校以考核任课教师的教学业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即考核教师教学的指标。
   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学校过度关注学生成绩的培养,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背离,从而无法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提供服务。
   (二)课程内容存在适用性的缺位
   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目标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因此,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都应该遵循“实践为主,理论巩固”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中,教材多是照抄照搬,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应用不匹配,学生所学理论无法在实践中应用,这种课程设置与基于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不相符,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课程资源建设形式单一
   互联网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能否与信息技术结合,凸显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中,资源内容与职业需求不匹配,课程资源建设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的配套资源,课程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教学难以满足社会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
   高职院校教学中,多采用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加之教学内容多是以考试和通过率为准,这种现象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忽略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此外,考核学生一方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测评和检驗,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是对学校教与学交互性的评估,以促进优化教学方法。但是高职院校考试,没有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往往对成绩的关注导致学生倾向于理论的死记硬背,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即便加入了一些实训项目的练习也因没有真实的工作场景效果不佳,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五)学校师生不了解社会所需,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
   通常高职院校课堂中,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备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高水准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不过,多数教师并不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能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专业对口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未能紧跟行业的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对策
   (一)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凸显教学的层次化,因材施教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时摒弃教材中陈旧过时的内容,或者进行兼并与压缩,紧密联系行业的发展趋势,为适合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构建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同时,高职院校教学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还要体现“层次化”,在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编排教学内容中,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需要改变传统授课的模式,而是在新生入学前进行摸底,掌握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通过分班层次化教学。分层次教学除了针对不同的层次班级外,还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资源建设凸显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方向
   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凸显课改效率的保证就是课程资源建设。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缺少特色,而且形式单一。对此,高职院校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大力开展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一方面,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包。高职院校教学紧密围绕“工学结合”模式,通过邀请企业或相关技术岗位的资深人员来学校,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深度研讨当前专业课程涉及的工作项目、工作职责及职业技能,从而制定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课程标准。积极建立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机制,高职院校可聘请专业相关行业的专家到校担任学术研究的职责,并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特色专业的教材。此外,还要不断开发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包。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将酒店行业中出现的新标准新品牌相关内容引入课程资源建设,丰富现有的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建立辅助教学的网站。在高效教学中,专业课程的学识有限,在规定的学时中讲完课程并不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并不足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同时,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必须克服的一个难题。对此,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助网站,不仅可有效解决课时不足、课堂互动差的问题,而且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精品课程、课件、案例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三)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为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将校企合作引进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整合学校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践教育资源,将企业一线技能人才引进课堂,并与学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也可以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生产实际中,提升职业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以职业性建立科学的考核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传统高职院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建立“笔试+实际操作+跟岗实习表现”相结合的考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建立贴近企业用人单位实际,贴近工学的考核机制,制定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以“实操技能+跟岗实习”为核心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操技能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基于“工学结合”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证工作,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型的教师团队,既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需求,又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四、結论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基于此模式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培养更多高水平、高技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兆蕾,魏晓燕.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就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18).
   [2]肖秋莲.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机制缺失及完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
   [3]杨妮.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3).
   [4]徐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
   [5]宗淑娟.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12(26).
   [6]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36).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