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教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极为常见的情况,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解题思维、解题办法或者对问题的切入点不同,解题的过程、难易程度甚至结果也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解题技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巧用题目类型,提高解题的效率
  目前数学练习的题目大致有如下几类:选择题、填空题、画图题及应用题。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有的题目需要逐步进行计算,有的题目则可以根据题目设定及问题指向,直接跳过多余步骤,计算结果。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审题,巧用题目的类型特点,提高解题效率。
  在小学基础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数学定义及各定义间的数量关系。例如,长乘以宽得面积,同理,面积除以长或宽,则可得另一变量。基础的解题过程,也是通过已知条件套用各定量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但在部分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多余条件,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实际上增加了计算负担,降低了解题效率。
  例1.某工程计划修建一条240米长的水渠,前8天共修建了水渠的40%,按照这个施工速度,问,还有几天才能全部修建完成?
  解法一:考虑施工速度不变,可先计算单日施工速度及总施工天数,即:240÷(240×40%÷8)-8=12(天),得到结果水渠修建完成还需12天。
  解法二:先求出剩余工作量和每日完成的工作量,两者相除,就能得到剩余工作路段的工作时间。240×(1-40%)÷(240×40%÷8)=12(天)
  解法三:考虑速度不变情况,将工程看作整体“1”为单位,已知8天的工作量为40%,可计算完成100%工程所需天数。8÷40%-8=20-8=12(天)
  其中解法一、二都是基础解法,根据各变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数学关系,逐步推算,最终求解;解法三则是巧妙地运用了题型特征,在不考虑工程长度的情况下,根据已完成路段在工程的占比和耗时这两者的数学关系,直接计算工程总耗时,大大简化了计算步骤。
  二、巧用解题方法,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的解题中有大量的解题方法,如:枚举法、假设法、反证法、倒推法、排除法等,这些解题方法的掌握,是实现“一题多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课程讲解和习题练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讲解同一题型条件下,不同解题方法的运用,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运用。
  例2.在一次同学小聚中,共有6人参加,若他们之间每人都要和另外一人合唱一首歌曲,请问此次聚会,他们至少要唱多少首歌曲?
  首先进行分析:人数是6人,组合较为复杂,假设法、反证法、倒推法都不合适,组合情况大概有十几二十种,可以考虑枚举法,同样也能采用排除法。具体解题如下:
  1.排除法解题。根据题目可知,每个人都需要和其余5人合唱一首,共有6人,因此,唱歌次数为5×6=30首。但应考虑,这样计算的话,会出现每人合唱2次的情况。因此,实际合唱歌曲总数为30÷2=15(首)。
  解法一和解法二是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的解题思路,其理论依据广为人知。但这类解题办法计算量较大,容易出错。解法三所用到的知识点不太常见,若学生能掌握解法三中的知识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就能简化计算步骤,快速解决难题。
  四、引导学生交流,拓宽解题思路
  虽然教材和课堂内容相同,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意识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就会出现多种解决办法。要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促进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进程,教师就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厘清思路,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获得启迪。
  例4.现有甲、乙、丙三人共同参与工程建造,三人商定将最终酬劳等分计酬。在工程进行至三分之一时,甲因故退出工程,在工程进行至三分之二时,乙也因故退出工程,工程结束后,共获得报酬900元,請问三人该如何分配酬劳。
  针对此题,学生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计算思路和结果。
  上述两位学生的思路略有差异,得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学生一的理解计算和现实中三人实际工作量间存在误差,因此其计酬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不可取的;学生二的计酬方法,则真实地反映了三者在工程中的劳动量,是正确的计酬方式。
  总的来说,“一题多解”的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创新,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散思维,这对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5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