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诗词是蕴涵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载体,它有独特的语言魅力,用短小而凝练的篇幅或阐述高远而深刻的道理,或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中国的诗歌教育源远流长,是中国独特的教育传统。研究表明,丰富深远的人文内涵滋养着学生的精神范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在欣赏中发现古诗词的美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教学中就需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讲求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伊始,教师引出回忆话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游历过或向往过的荷塘和荷叶,然后解释莲叶的圣洁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产生理解莲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对学习的古诗词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同时,教师应设法向学生渗透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层次。另外,教师在讲解古诗时,要强化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提升他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二、强化对古诗词的感悟理解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关键处进行点拨。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每一首诗中的词汇和表达的意思,他们无法通过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小组合作来探究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应予以适当的指导,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然后让学生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学生讨论后明白,月亮正在下落,乌鸦在树上啼叫,天空是黑暗的。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看见天上的霜吗?”学生回答:“看不见。”教师问:“诗人他怎么知道‘霜满天’?”在小组讨论后,一些学生回答说:“霜是看不见的,诗人说霜冻全是霜。这意味着夜间的霜冻和空气中的霜冻,与‘江枫’和‘渔火’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寒冷的夜晚,只有枫树和渔火互相映照,诗人的孤独和悲伤的情绪才被激发起来,所以很难入睡。”教师在关键之处对学生进行点拨,他们就会明白诗句中所蕴藏的含义,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与理解。
三、重视对古诗词的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对同主题作品的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和题材以及同一诗人作品的内容扩展来进行延伸。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就可抓住诗中的“愁”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对‘愁’的名句有何了解?能否说出历史上谁替‘愁’做过什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取向的延伸和对‘愁’文化的深刻理解。第一个问题是情感理解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从书本出发,从古今中外名句中拓展出更多的相关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诗歌,还要让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帮助学生从诗歌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总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被选入教科书中的古代诗词,是精髓中的精髓,教師要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寅阳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5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