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却使响亮的读书声慢慢的在校园里声销迹灭了
  (一)朗读时间不保证。
  1.有的学校每周安排星期三和星期五早读课读语文,每节为二十分钟。一周安排两次语文早读,且时间短,篇幅长一点的课文只能读一遍,甚至一遍都未能读完,就下课了。2.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在课堂、课外安排时间进行有效的朗读。学生因为没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增大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久之,对课文的理解难了,就影响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导致书声匿迹。
  (二)语文老师不注重早读课
  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不把朗读教学当作教学的站点,他们认为那是对小学生才使用的方法,中学生已经不需要专门的指导和训练了。学校安排早读课由语文老师指导朗读,大部分老师只来看看,维持一下纪律。学生在早读课里面自己干自己的:有的大声读,有的唱读,有的默读,但大部分是不出声读书,随便应付过去。少了老师的指导,琅琅书声没了,早读课就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三)语文老师课堂里忽略朗读教学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老师一上新课,先介绍作品作者,学习生字词,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分析重点词句,最后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老师不范读,也不指导学生读课文(重讲不重读)。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学生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但自己却忙于板书或思考上课思路,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里,老师不重视朗读,学生也不重视,书声就匿迹。
  (四)语文老师轻视课外朗读指导
  语文老师在课余时间,没有指导和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也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能应付考试就行。老师不强调,学生也乐得轻松,朗读成为调节时间的一项可有可无的环节。
  (五)教育方法还是老一套
  二、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没能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加上又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课前不要求学生读书;只注重课文的讲解、分析和题海战术。用的还是老一套教学方法。以致学生自由交流,琅琅诵读,都被忽略了。
  二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难以指导朗读。我们很多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认为朗读不重要,不重视朗读教学,所以对朗读教学就没有精心准备过。一篇情感真挚的美文,如果教师没有潜心研读,或者说教师缺少阅读技能,只凭教科书、教参,照本宣科,又怎能发现其中众多的美点?这就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朗读指导,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三是教师语音不准,普通话讲得不流利,影响朗读指导。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受到方言的影响,语音发不准;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进取心,不提高普通话能力。所以朗读的时候,读不准字音,把握不了节奏,读不出感情来。就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朗读指导。
  三、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的行为的转化上。”进行语文朗读教学实践可以检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接受和感悟新的课程教育理念,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努力转变应试教学观念,把‘重讲不重读’改为“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
  (二)教师要备好课堂的“朗读教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材里面所选的文章,其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或叙事抒情、或写景抒情、或议论抒情、或直抒胸臆,每篇课文都融入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我课文感情基调,就能在课堂中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同样的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把握感情基调,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掌握课文朗讀的感情基调。
  (三)朗读课文时,老师也齐读,起带头示范作用
  学生对新课文内容,文章的意境,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还不是很了解。往往在朗读课文时的速度、节奏、停顿、感情基调等方面把握不准。此时老师就必须做好示范,充当“领唱”,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对一些估计学生读不准的字词,可适当加大音量,学生能反应过来,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读得不好的,就利用好录音机或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朗读课文时的准确性。
  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认真钻研透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在上课时准确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停顿、轻重音、文章的感情基调等。课堂上把朗读贯穿整个堂课,学生对一些词语(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的重读,能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感受到春天的美。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朗读,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认识到深度理解文章美的过程。使学生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获得了文学鉴赏能力。
  (四)多元化训练学生的朗读
  教师可以在课堂里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可用心感受,品味语言。指名读:可了解情况,可对比,可演示。集体朗读:可互相暗示提示,有助记忆。分角色读: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专家录音:发音准确,表现力、感染力强。其它课余时间,定期举行朗诵比赛、分角色朗读比赛、普通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广播活动。这样通过多元化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兴趣。让学生慢慢地提高朗读能力,使学生去感受语言,培养语感,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以致用。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
  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教育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