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雨点》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如果反复单调地全篇进行朗读,只会使学生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如果一味地抓住字词,与段篇章划分开来,看起来似乎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单方面的训练,实际上只会削弱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却是不利的,这样的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
因此,我觉得低年级的朗读训练要将品味词语的“精雕”与辐射全文的“粗刻”相结合,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因为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再由词作为支撑点直接辐射到文,就避免了因为琐碎而把文章割裂,破坏了文章美感之弊病。两方面相串联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主品味,又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
《雨点》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的一首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现象的小诗,文章一共四句话,每一句字数相同、形式一样,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里的不同模样: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地方、四种动作是一年级的孩子所熟知的,也是他们可以真切感受甚至直接表现出来的,这就大大方便了孩子们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因此只要抓住这些词,理解这些词,读好这些词,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就不用告诉他们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读,他们也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一、 扣词会意比较朗读
想读好词语,首先要能体悟词语的意思。其次是要能展开想象,进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词都是情与境的结合体。
1. 排排队,感受不同
通过读文,大家了解到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然后我顺势出示这几幅图,问道:看看这几幅画可以怎么排列?请学生上来排列,学生就按照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这样的顺序排列,于是我又问为什么这样排列,孩子一下子说出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其实它们的差别还有很多呢,你们还知道吗?”因为这四个地方孩子是有切实感受和生活经验的,所以应该能够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果然有的孩子提到它们的流水速度不一样,池塘里的水很平静,基本上感觉不到流动,而小溪里的水呢缓缓的慢慢的,江河里的水则是又急又快,海洋里的更是气势磅礴。通过比较,孩子们切实领会到这四个地方是不同的,接着我让孩子们试着读出这四个地方的不同气势,此时进行朗读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小朋友们读到“池塘”就是轻轻的,感觉很平静;读到“小溪”又是那么灵动可爱,仿佛真的是缓缓的小溪流;读到“江河”明显气势变大了,似乎让人目睹了又急又快的江河水;到了“海洋”更是声势浩大,好像真的听到了奔腾不息的大海之声。
2. 纠纠错,体会不同
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呈现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态势,但如何具体理解呢?首先我采用了胡乱搭配的方法:让雨点到海洋里“睡觉”,去池塘里“奔跑”,在小溪里“跳跃”,在江河里“散步”,然后问孩子们这样可不可以。果然孩子们意见很大,都争着喊“不行不行”。接着我就让大家讨论为什么不可以交换动作。孩子们站起来一个个振振有词,有的说:“大海波涛汹涌,雨点怎么可能在里面睡觉呢,会被吵醒的。”有的说:“池塘是很平静的,在池塘里雨点怎么跑得起来啊?”有的说:“小溪里的水是缓缓流动的,雨点只能随着溪水慢慢地散步。”还有的说:“江河水流得那么急,雨点怎么可能悠闲自在地散步呢?”……孩子们在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不同的基础上,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雨点会在这四个地方做不同的动作。此时我又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读好这些词,“睡觉”读得轻轻的,好像真的是雨点睡着了,大家不忍心打扰;“散步”却是读得轻轻松松的,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奔跑”读得是又快又有力,好像雨点真的随着江河水奔流向前呢;“跳跃”读得更可爱,很有弹性,真是一跳老高的样子。
由此,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二、 绾联全篇悟情朗读
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也不至于太劳累。
1. 出示全诗,自主朗读
抓住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从教材中提炼出“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动词,在启发学生根据图示、结合诗意理解时,相机板书,连同先前有心留下的板书,组合成有机整体,学生自然层次分明地把握全篇了。所以至此我沒有再一句句地出示诗句、逐句指导朗读了,而是大块推进,直接出示整首诗,然后提出要求:读出雨点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动作的样子。孩子们先自由练习朗读,此时,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画面,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还原成可爱的动态的图景。学生通过读,让文字在脑海中创造出情境,唤醒阅读期待。对词语有了准确而又精细的把握后,孩子们朗读便显得驾驭自如、轻车熟路了。
指名朗读时,孩子们抓住了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不同,并能读出在这四个不同的地方的不同样子:“在池塘里睡觉”读得那么恬静逍遥,“在小溪里散步”读得那么悠闲自在,“在江河里奔跑”读得那么激越飞快,“在海洋里跳跃”读得如此欢快高兴啊。
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2. 表演画面,熟读成诵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朗读的兴趣中时,我又一引:“现在你就是小雨点啦,让我来欣赏一下你在各个不同地方的不同表现吧!你可以走下座位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也可以独自表演。表演得好的我可要奖他一个小雨点的头饰啊。”教室已经不是教室了,而是孩子们挥洒情感的舞台;课堂也不是课堂了,而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入对话的平台了。他们反复读反复演,每一遍都是在超越自我,每一遍都是在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每一个上来表演的孩子脸庞都是那么鲜活,感情都是那么真挚,每一个倾听欣赏的孩子都是那么认真专注。
三、 整体回归延伸朗读
在《雨点》教学最后,我放了《小雨沙沙》的歌曲,并说道:“让我们一起来到田野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共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小朋友边听边想,你们还想去哪些地方旅行。你能学着课文的描写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吗?”出示:雨点落 , 。结果孩子们一个个诗兴大发,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丛中,在花丛中跳舞。”有的说“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有的说:“雨点落在泥土里,在泥土里跟种子说悄悄话。”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非常的丰富,思维方式很特别,他们编写的儿歌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兴奋的心情进行创作,一个个字从心田里流淌出来,一行行诗句随着春雨飘飞,一声声朗读令人陶醉,孩子们个个都是诗人,用纯真的心灵描绘春天的美景。
此设计凸显浓郁的“语文味”,让孩子们既跟着作者的言语世界走了一趟,也能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彰显语文教学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的理念。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朗读指导中既要关注精细化的字词朗读指导,更要着眼于整个篇章,舍弃不必要的枝节。朗读既要精雕细琢又要粗枝大叶,让两者交相辉映,真正让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