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阅读量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但是,这150万字的阅读量只是一个定量指标,这个阅读量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指导儿童进行阅读?如何扩大儿童的阅读量,都没做具体的规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依然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增加知识面,能教人明辨是非;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吸取别人学习研究的經验,学习别人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为学习该学科创造更多的条件等。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如今的高考,除了作文题难,高考语文的题目类型也五花八门。不读名著、不积累古诗文,单靠课本的阅读量和文学常识,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而且题量、字数也比以往有所增加,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其实是一场阅读力的较量!
  既然阅读有如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把阅读教学当成重点进行研究。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契机。然而要真正建立起小学生健康的读书生活,并非轻而易举,必须有促进实现转变的一系列有效措施。而从改革阅读课堂教学入手,有机扩大课内阅读量,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
  首先,扩大到课内阅读内容都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十分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可以更好地体现课文阅读教学的示范性和训练要求。
  同时,扩大的课内阅读量不仅与课文有关,而且阅读是由教师指导、有时间保证、有群体合作进行的。这就可以保证对扩大阅读材料的阅读质量,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阶梯。
  扩大阅读量往往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少兴趣的情况下,这样的由课内到课外的“过度”,更显得必不可少。
  那么,如何扩大课内的阅读量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几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一、寻找原文。
  有些语文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把原作印发给学生,作拓展式的课内阅读。 学生由于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会特别有兴趣。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就把鲁迅先生的《故乡》全文印发给同学们。有一位同学在读了《故乡》之后感慨道:如果不是老师让我们去读《故乡》,单凭从《少年闰土》中,根本不可能了解到鲁迅和闰土童年的差异。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很遥远。可是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忽略了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这就是一个孩子,通过与原文对比之后产生的反思,很深刻!
  二、关联互动。
  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我教学《草原》这篇课文,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推荐了三首描写草原壮阔的诗歌,让学生朗读。
  第一首是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第二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第三首是崔富的《我的根在草原》:走遍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听遍了四海歌声,还是牧歌最动人。我是父亲心爱的骏马,永远爱恋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住过了琼楼玉阁,蒙古包里睡得最甜,尝遍了山珍海味,奶茶奶酒最香。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永远俯瞰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永远俯瞰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
  这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他们吟诵这些诗歌时兴趣盎然,全班学生为之雀跃。
  三、对照阅读。
  某些课文的主旨,单独看无可非议,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这时,教师如能从另一侧面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阅读,就会有益于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学生对大树的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劝告,以致造成了病死的恶果,印象深刻。那么,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是不是别人的话都得听呢?教师便让学生补充阅读了另一篇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一匹小马驹要离开妈妈外出办事,临走时,妈妈告诉小马:遇事自己要多思考,自己拿主意,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小马途经一条大河,水流湍急,看不到底。小马不敢过河。于是他问小松鼠:河水深吗?松鼠回答:“河水很深很深,会把你淹死的,千万别过河!”小马很害怕,于是又问一头老牛:牛伯伯,你知道这条河水深不深?老牛回答:不深,刚没我的大腿,过吧,啥问题也没有!这时小马想起妈妈的话:遇事要自己拿主意。最后它决定自己淌水探路。它发现,河水既不想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   通过对照阅读,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定得学会辨别,要有自己的主见。
  四、教材拓展。
  就是根据课文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看,这些材料是对原课文的补充说明。以此来扩大课外阅读量。如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选了一篇《海底世界探究》让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惟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洋底世界。今天的人类,已多次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多次到宇宙空间旅行,人造的探测器已达到太阳系的外层空间,然而,大洋的最深处是个什么样子,人们还是不清楚的。因为到大洋底去探险,花费巨大,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探测洋底世界的回报会是极其丰厚的,因为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矿产、天然气、石油的储藏量十分丰富。另外,对洋底奇妙世界的探索成果,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传统观点。
  海洋--这个至今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地方,占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达到140亿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陆地上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从生活在洋底火山口边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细菌,到各种深海鱼类,它们放出的荧光能照亮很远的地方,吸引了众多的供它们食用的生物。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可能潜藏着有待发现的被称之为“海怪”的动物新种。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这个海底世界里,还有巨大的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镍、锰、铁、钴、铜等;深海的细菌、鱼类和植物,有可能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神奇药物之源。有人估计,在今后几十年里,从大洋获得的利益会远远超过人类目前探测太空的收益。如果人们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经济效益会立竿见影的。
  科学家们还认识到,大洋底的海床并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们的陆地地形更复杂,它的峡谷能装得下喜马拉雅山山脉。更令人惊异的是,大洋底还有一条独特的、全球范围的、长达60000千米的大山脉,它像一条巨蛇一样,蜿蜒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学家们称这条洋底大山为“大洋中脊”。
  近些年來,围绕着人们要不要进入更深的洋底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科学家和政治家在辩论:继续向更深的洋底进军值得不值得?大多数人承认,探测大洋底是一项极有理论与实用价值的事业,但花费太大,因此犹豫不决。有人则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是白白浪费金钱。美国、法国就有人反对再建造更为先进的深海探测器。但赞成者仍是多数,他们认为,把探测世界大洋底的实践比作是当今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其理由是“那肯定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神奇世界”,探测这个未知“新大陆”,肯定会改变人类许多传统的观点,并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探测洋底事业中,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们工作最出色,其中日本投资最大,成就也最显著。日本人总是对新的市场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把世界大洋也看成一个新的市场,所以他们对海洋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对探测洋底有兴趣,是因为日本这个岛国,它的南部正好在地壳三个结构带的汇合处——这当然是很不幸的。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就在于此。1932年东京大地震死了14万人。因此,要预报地震,也是日本人探测洋底的重要理由。日本的深海探测器可达到1万多米深的洋底,研究人员能从屏幕上看到机器人仅用了35分钟就下潜到10911.4米的深度。在这个深度,人们发现了一条海蛞蝓、蠕虫和小虾,这再次证明在地球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也有多种生命形式存在。
  1996年,一个崭新的、革命性的海底探测船在美国加里福尼亚中部的海岸城市蒙特里下水,开始她的处女航。这条深海探测船的名字叫深飞1号,它长4米,重1315千克,外形像一个胖鼓鼓的有翼的鱼雷。它在水下航行时,很像一只轻捷迅速的飞鸟。与那些正绕着大洋航行,拖着深海探测器的动作迟缓的潜艇相比,深飞1号就像一架水中的F16战斗机。它能做特技飞行,比如横滚等,还能与快速游动的鲸群赛跑,或垂直跳出水面,驾驶人员可以从舱中看到舱外的一切。它可以在水面上飞行,也可以潜到1000米以下做各种科学考察活动。
  可以预言,人类对神奇大洋底的探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成就。
  阅读了这篇材料后,学生对海底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
  五、搜集资料。
  借助多媒体,教师把某一篇课文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实物等制作成课件,输入电脑,供学生在课堂内看屏幕阅读。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把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三味书屋、百草园、当铺、药店等用图片、文字等组成一个小资料库,作为辅导学习材料,效果很好。
  六、传授方法。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读法随文体而变化,是阅读技能成熟的标志。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内阅读时,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