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在科滕工作期间,当时的奥波德亲王偏爱世俗音乐,巴赫为了迎合亲王的爱好,把写作重点放在世俗器乐曲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勃兰登堡协作曲》等。此作品属巴洛克晚期时期作品,在此时期小提琴地位突出。
  关键词:风格把握;演奏分析
  一、风格把握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处于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大师。年少时在圣米歇尔学校学习,并参加唱诗班。后又往返于各个的宫廷做小提琴手、宫廷乐师、管风琴师,乐团指挥等职位。可见,他是一个受宗教熏陶的典型的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在他写的作品里仍然可以看到浓浓的宗教气息。
  在巴洛克时期乐器的使用是很受限的,乐器的音色和音量都达不到现在乐器所有的通透度。在那个时期人们所用的乐器是巴洛克提琴和琴弓,巴洛克的小提琴琴颈比当今用的提琴宽而且短,不适合用第4指压弦和揉弦,也基本不采用高把位的演奏。巴洛克提琴的琴马比现代提琴的琴马压力更加的大,但也相对平坦,更适宜演奏和弦。制作琴弦的材料是羊肠,羊肠弦纤细不能承担过多的重量,较现代提琴而言音量音色都较弱。现代琴弓与巴洛克琴弓的弓头、马尾库、弓杆弧度都有不同。由于这些不同点,力量弹性也就大不相同。巴洛克弓在演奏和弦时会比现代弓容易拉奏,但对于换弓的灵活性与长音的稳定性、持续性上,巴洛克弓就很不如现代琴弓。由于巴洛克提琴的琴弦纤细,不能被施加太大的重力,再加上提琴的诸多局限性,弓只能通过调整弓速与琴的接触点来弥补这一缺憾。在琴弦不能过多受压的情况下,就只能靠琴自身的共鸣来发挥音色,因此也就不能承担过多的揉弦。由此可见,巴洛克时期的演奏由于乐器的局限并没有那么多华丽绚烂的技巧表现。
  巴赫同样善于演奏管风琴,以至于在他的小提琴曲创作中也力求音效达到管风琴宏大的发声效果。因此,鉴于管风琴的音色,我们在用小提琴演奏时,要想达到类似管风琴演奏和弦的那种浑厚之感,基于它的演奏原理,我们就应该在演奏和弦时减少揉音。风琴发声时需要时间让簧片充分震动,所以风琴的声响浑厚、发音清晰。同样我们在巴赫作品中和弦的演奏上,需把每个音符都交代清楚,严格的按照拍子,让每个和弦有足够的发音时间,使演奏听上去更加贴合管风琴的音色。综上所述可以见得,巴赫所创作的乐曲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加之在乐器演奏方面有诸多局限。这就要求在作品的呈现时,发音要松弛,减少揉音。音响效果应该是宏大的。并且演奏时要严谨的按照谱面中所写的节奏节拍完成。
  二、演奏及作品分析
  巴赫的这部奏鸣曲是无伴奏作品,也就是说小提琴既演奏了旋律声部又替代钢琴完成了伴奏声部。所以在演奏中要尽量贴近当时的音色、感觉进行演奏。这也是这首作品演奏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乐章为柔板,是总长22小节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第1-8小节,第二部分:第9-13小节,第三部分:第14-21小节。第三与第一部分材料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因此,这段音乐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乐曲开头的第1-9小节指明此作品为g和声小调。在前两个小节中,小提琴连续奏出主和弦,使得调性明确稳固,为g和声小调,同时强化了主题。本作品调性多变,由g和声小调→d和声小调→g和声小调→降E和声大调→c和声小调→g和声小调。在和声的编排中,他几乎是涵盖到这件乐器可以达到全部和弦。从正和弦到各种变和弦,涵盖范围很广。
  在此柔板乐章中,旋律自如、庄重、充满悲情色彩。这是一个典型的慢板乐章,这个乐章只有长句构成,将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旋律协和的交融。旋律与和弦交织在一起,在小提琴这样一件音色略显单薄的乐器上产生出很好的共鸣。和声一层一层的展现出来,并且促进情绪发展,和弦上层的音存在于随性的旋律里,和弦下层的低音是和声运行变化的助推力,充分表现了严谨与即兴的对比,以至于在此作品中一目了然的看到巴赫的作曲特点。巴赫的作品风格多为庄严肃穆,所以尽量用两两双音转换的方式演奏和弦,这种演奏方法、产生出的音响效果会显得轻浮不莊重,同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不吻合。例如:第一小节全曲第一个音就是一个和弦,并且为g和声小调的主和弦。演奏此七和弦时,注意双音两两演奏,起始音一定要两根弦均匀发声,换到下个双音时动作要干脆利落,同样均匀的拉响两根弦,换弦演奏音响效果要有爆发力,结束的单音时值拉够,注意节拍的准确。所有类似此处的段落节奏似乎听起来很松散,但实则是要严格的按照节奏完成。在演奏方面,上下弓连续演奏和弦的这种换弓方法在这个乐章常有。要注意到的是,演奏上弓时左右手的动作不要影响到接下来演奏的和弦,也不要受下一个和弦的影响,要把旋律音拉到位、时值拉够,不要太过自由,忽快忽慢。演奏每一个和弦时尽可能做到“重启”的感觉,去掉演奏时的慌乱感,使音乐听起来有平静庄重之感。
  [参考文献]
  [1] 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2] [德]克劳斯·艾达姆 著,王太智 译.巴赫传真实的一生[M].北京:商务印数馆,2000.
  [3] [美]拉斐尔.布朗斯坦.怎样演奏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1983,4.
  [4] 范子军.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演奏风格[J].晋中学院学报,2008,05.
  [5] 杨宝智,张培荔.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