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开展随文习作教学活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文习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找对课文中可以适合于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围绕课本的内容展开写作,最后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文习作和阅读教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彼此依存又彼此独立。在组织学生展开随文习作时要“随”得到位,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更精彩的文字。
  【关键词】作文 语言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39-01
  一、练习修辞,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太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可以利用随文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随文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围绕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展开仿写,在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特点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用仿写的方式进行写作。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就是拟人的手法,文章將万事万物都拟人化,将“我”变成了山中各种自然景物的好朋友。学生认为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能让课文变得更加亲切。在学生了解了拟人手法的特点后,教师则鼓励学生尝试进行仿写,找找自己身边一直陪伴自己的好“朋友”,写一下自己和其的交流。如有学生将“笔”比喻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用拟人的手法如此描述:“钢笔真的很了不起,为了让我能写字,将黑漆漆的碳素墨水喝进自己的肚子里,还常常将自己的肠胃堵塞了,于是我只能用清水为其洗肠,可它却一点怨言都没有。”在随文练笔中,学生对于拟人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语法知识较为抽象,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文练笔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范例,让学生能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进而掌握修辞手法。
  二、尝试照应,优化行文结构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写作时经常会写成流水账,又或者写得缺乏逻辑性。这是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运用结构来组织语段。为了促使学生优化行文结构,学会如何照应全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并尝试用随文练笔的方式进行模仿。
  《秦兵马俑》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一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词汇,产生上下文的照应,让文章变得更合理。学生发现课文用“不仅……而且……”这样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连词连接文章,将文章引入到对于兵马俑个性化的描写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尝试修改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尝试在其中加入一些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句子,让文章变得更加顺畅。如有学生写了“鸽子”,先写了鸽子的静态状态,而后又写了动态状态,在中间部分加入了过渡句:“鸽子安静时好像雕塑,但是如果动起来,却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用“但是”等连词连接句子,形成过渡句,让文章变得更有结构性。
  在尝试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结构意识,尝试在写作前先撰写大纲,找到如何让文章变得更合乎逻辑的好方法。
  三、学会联想,丰富文本意蕴
  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比较浅显,很难写出深意。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思考课文如何展开合理的联想,如何由此及彼地创作,让文章展现出深厚的韵味。在尝试仿写的过程中则可以逐步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发现写入作文中。
  《桃花心木》一文的关键处在于文章不仅写了如何种植桃花心木,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人生的启发,阐述了人生的哲理。教师启发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手法,在写作中也尝试展开联想,深入思考下去,尝试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联想到人生哲理。不少学生都从中得到了启发,如有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写到自己观察到有一株小草从墙缝中长了出来,虽然墙缝里只有一点点泥土,但是其依然顽强的生长。该学生从此例子中得到启发,认识到了人活着就要不断拼搏,不能被环境束缚,不管多艰苦的环境都不能阻碍一颗向往自由和光明的心。在这次随文练笔中,学生认识到写作中要由此及彼,要充分展开想象,在延伸思考中挖掘出事物表面现象后预示的哲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更耐人寻味。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细节仿写,在仿写中写出自己的联想,让文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出韵味。
  随文练笔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训练方法,找到文章中可以用来训练的“点”,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将各种内容落实到写作上。这样能让学生在模仿借鉴中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倩.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
  [2]夏洪海.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学周刊.2014(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