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能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那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会有突飞猛进的改变,作者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了一定的尝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学数学  反思性教学  实践  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2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动起来了,但活跃的课堂气氛外表下似乎还缺少些什么?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扪心自问了吗?教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反思了吗?可能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反思习惯,即教学之余能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潜能,这样就能令人心旷神怡,从而道出了曾经的“朦胧”,可能产生超越已有的信息外的信息,因而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对进行反思性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反思性数学教学强调两个“学会”,学会学习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的之一,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因此“反思性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教师和学生的“思”为核心,以全体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来调整学习,并强调“思”与“练”的结合,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反思性教学实践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经验丰富的教师向成功学者迈进的过程。根据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践: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实践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上)教科书中:“某一天,从早上6:00开始,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每时降低2℃,到12:00实验室内的温度降为0℃,问上午9:00该实验室的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如果记温度上升为正,12:00的时间为零,12:00以后的时间为正,那么每时温度降低2℃可记作-2℃/时,12:00以前的时间,如:9:00记为-3时,这个时刻的实验室温度用乘法可以表示为(-2)×(-3)。再根据实际问题可得9:00温度为6℃,所以(-2)×(-3)=6,于是得到两个负数相乘为正数,对于这个例子,在新授课时采用,由于刚跨入初中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节奏滞后难以理解,超越了“最近发展区。”因此从具体运算的角度看,乘法法则的运用难度较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掌握。当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的运用后,来一个生活实例对法则的验证,或教师提供实例,由学生建模。这样做不仅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后继学习必须达到的知识目标,同时也得到探究方法和建模的方法,又使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和提高。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实践中的反思,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有些突发事件的产生,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数学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案但等到真正上课时,课堂发生的情形可能与你设计的大相径庭,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形,若老师没有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强行打断,说出自己的思路,会阻碍学生思维发散,心中存有疑问,必定影响接下来的听课,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便降低,或学生上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独立思考,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从而失去个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正确的思路教师不应回避打断,应该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其在探索过程学中学会思考与改正,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
  1.反思例题教学:
  “例题无数道,做后全忘光”。因此如何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解题后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寻找方法的规律,善于及时的小结,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例1:(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求底角。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为100°, 求另外两个角。(这是考查分类讨论能力,但其中一种情况不成立)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为80°,求另外两个角。(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角的度数为x,求另外两个角。(显然要求对已知角进行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80°,求∠B。(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既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同时还要对∠B进行讨论,几何中多种情况的问题建议画草图)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反思学生易错处: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还不够成熟。因此认知、思维、体验与成人还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此阶段的学生在表达方式上难免有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先学后教”有时候能让他们先体验,后反思,找到错误的症结,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学生得到效果甚佳。
  A.第一、二、三象限 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二、象限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学生分析可得k=2,即一次函数为y=2x+4,故考虑选A
  课后反思是实践后的反思,这是反观自身的教学行为,使经验得到升华。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值得深思的现象和一些在课前很难预料到的突发问题,课后应作详细记录,再结合学生作业中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说出反思。
  (1)论教学的成功之举
  课堂上随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碰撞,容易产生瞬间灵感,而这些“智慧火化”往往“突如其来”“悄然而去”,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我们要及时反思。
  例3:在探索去括号法则时
  (+7)-(-3)=7+3
  (+7)+(-3)=7-3
  (+7)+(+3)=7+3
  (+7)-(+3)=7-3
  师:你能从上面的式子中得出“去括号”的规律吗?
  生1:括号里面的和括号外面是一样的符号时,碰掉变加号;不一样时,碰在一起变减号。
  生2:我认为遇加号,里面不变号;遇减号,里面要变号。
  教师:同学们居然得出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规律,哪一种更适合你的理解和记忆,你就选择哪一种。
  反思: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去括号法则的思考和归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提供施展人的个性,发展独特认识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果,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是自己思维的乐园,学习数学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2)记教师的败笔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往往能折射出自己思维观念,知识或经验积累欠缺的一面,把它们及时记录入下来,对其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吃一堑,长一智”,变遗憾为经验,就会成为自己今后的借鉴。
  (3)记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予以肯定,这样既使好的学习方法和好思路得到推广,又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这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数学教学反思性的策略
  1.总结策略的反思:具体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学生情感或感悟反思;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的反思;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的反思。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敏感事件”,所谓“敏感事件”主要是指对自身专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如一堂成功的课、一堂失败的课或其他意外的课)。要对“敏感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就必须对“敏感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断定它是否真是“敏感事件”)。平时要时刻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影响较大的事件,为课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依据,这将为我们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对话策略的反思:对话策略的反思是通过与教师间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自己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数学组教学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执教者围绕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同教材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其次执教者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对话,探究新知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17-21.
  [2]曹军.论反思性数学解题学习[J].中学数学杂志,2009(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