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项目情境驱动教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项目情境驱动教学是真正改善教与学分离的教学现状,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以高职《流体机械》为例,通过分析流体机械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待优化教学问题上,并探寻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与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流体机械;项目研发;项目驱动;多媒体技术
  高职《流体机械》是以泵、风机和压缩机为主体的教学对象,是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面向于采矿、能源、化工等行业。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以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设备选择为主体内容,其辐射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包括机械设计、流体力学和工程材料等多面知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与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面对理论成分较重、概念抽象的知识时,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倘若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为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阴影,且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非常容易造成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学现象。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主体教学本位的施教原则下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更加富有现实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优质高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流体机械》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依旧是被动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开展教与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在培养专业性、实践性能力者上缺乏很大的弊端性,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当遇到重难点知识大多数学生容易形成学习规避心理,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竞争的综合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为学生延伸拓展泵和风机的形象认识,但是实践教学的反馈中,单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情境化教学中如同看电影一般,所以教学成效不理想。在《流体机械》的实践环节中,学生真正参与的较于少数,多数学生的实践参与流于形式化。追其根源,最大的主因是《流体机械》课程的教与学活动相互独立存在,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有效衔接,致使教学效果一般化。因此,我设想将项目驱动与情境教学一体化,希望借助计算机三维建模及多媒体技术,以模拟企业实际项目研发的学习形式,进而构建出全新复合型教学形式,并有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优化《流体机械》课程教学的效果,最大化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项目研发——模式模拟、内容选择、实施方案
  项目情境驱动模式的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其一,模拟项目研发是基于产品研发过程为虚拟情境。教师要做好工程任务的科学制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三方面教学工作。学生则是项目研发的主体者,根据教师的任务指示,通过自我已知知识与经验去解决工程任务,在不断解决工程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加强理论知识深化理解与增强实践工作能力发展的目的。其二,项目选择对象不易过大,最好在规定的课时中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完成。工程任务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连接,项目难度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但是又不会难度过多,进而打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其三,实施方案。教师需要为学生划分小组,要以“同组异质、分组同质”的划分原则,最大限度提高不同小组具备学习相互积极带动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优等生或后进生的各自扎堆组合,是不利于项目任务教与学的顺利开展。为不同小组分发项目任务和提前准备好的相关素材与资料,并以各组小组长为单位,督促各自组员都积极根据项目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或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补充和参阅,然后小组之间在进行讨论任务的设计工作,从而在发挥团队的力量的过程中在规定准备时间中合力提供一个原理性设计。
  三、流体机械——项目情境驱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高职《流体机械》课程中“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一节中,提取单级离心式水泵和轴流式通风机为素材。在项目实践过程布置离心式水泵叶轮和轴流式通风机叶轮的设计为主线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项目任务开始时,要在课堂上通过直观演示、口述讲解、实物展示等教学表现形式,促使学生对两种设备工作原理的过程具备总体化的认知。其次,小组合作以3-4人为一组,然后根据教师制定的项目设计要求:Q=0.013 m3/s、扬程H=60m,以水为输送介质,电机直接驱动,设计泵所需叶轮。设计要求:Q=8m3/s、全压P=2000Pa,以电机直接驱动和二级普通轴流的条件下,设计所需的风机叶轮。学生开始分组讨论进行学习过程中,当小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度性与重要性,可通过采取班级集体讨论、适度分析指导、共同讲解方式方式,为学生释疑解惑,由此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实践验证→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循环中,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的深化,同时也兼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最大化推动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发展。此外,当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各组向全体师生汇报项目完成工作,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与任務完成的质量性,分别进行教学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不应单纯对于完成结果进行评判,要多运用赏识性教学评价,如:不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个别学生的点滴进步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愿景。
  参考文献:
  [1]田世祥.“流体机械”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高教学刊,2018(15):138-140.
  [2]康灿,梅冠华,代翠,吴贤芳.虚拟仿真在流体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155-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7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