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创项目和比赛为驱动,促进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创项目和比赛是提高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有效途径,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多级双创项目,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双创兴趣与专业热情。以“互联网+”为引领的大创比赛,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笔者所在学院以双创活动为驱动,有力促进了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 驱动 研究性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联合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JC121504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33-01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践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目标。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注重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1]。大创项目和比赛是提高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成为高校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大创比赛为引领的系列大创比赛为大学生展示研究性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大创项目与比赛,提高了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与转化,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研究性创新人才的内涵
研究性体现了自主、批判、创造等思维,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被广泛用于高校的教学当中[2]。研究性创新人才是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于一体的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将现有理论知识通过加工、创造,形成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一种被社会高度认可的能力[3]。创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多个维度。其在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
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提升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
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多级大创项目实施,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双创计划体系。通过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新创业导师、专业课教师等的宣讲和解读,让学生在大一就树立早进实验室,早参加科研训练的目标。大二上学期学生即可加入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当中,经过半年的了解和熟悉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进行项目申请书撰写。经多次讨论修改后定稿,学生负责人即可结合预实验结果制作申请答辩用幻灯片。项目获批后进行任务分解,详细制定团队成员承担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并制定考核指标。及时开展项目结题,找出项目不足之处,为下一个项目提供思路。
在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的研究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指导教师起的作用只是指导与督促。学生在科研观察、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力的激发了学生双创兴趣与专业热情,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
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驱动,提升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和“挑战杯”为引领的大创比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跳出理论知识限制,激发创新灵感的有效途径,可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应加大对大创比赛的重视程度,成立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大创比赛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生双创指导中心、教务处、就业处、研究生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的院长。在此基础上,成立由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以及往年指导大赛获奖的指导教师组成的专门化的大赛指导小组。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协同工作,共同推进和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各级比赛。通过网络、宣讲等形式加大比赛的宣传力度,以结题大创项目为突破口,主动联系,并提供必要指导和支持。学校相关制度应明确参加大创比赛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给予大创比赛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获奖后也应给予相应奖励,确保相关制度落到实处。通过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实效
近三年来,笔者所在学院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项目15项、24项、40项。学生共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专利3项。获全国“互联网+”大创比赛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创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挑战杯”大学生比赛铜奖3项;获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余项,并获得第二届全国比赛最佳组织奖。
总之,在高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学生双创项目和比赛,是不断强化和推进大创工作,提高学生研究性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賴绍聪,华洪,王震亮,等.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2-14.
[2]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12(8):10-12.
[3]古梅.基于校企协同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2):75-76.
作者简介:
张爽(1981年2月-),女,黑龙江克山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药学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