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论核心素养观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观的主要理念体现在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观念以及学习情感等。其中,要想实现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就要求教师切合核心素养的重要思想,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思维的运转,通过问题探究与解决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与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李镜涛,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中田小学教导处主任,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  广州  5109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69-02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需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核心素养观下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体现在拥有一定的数学常识、计算能力,有数量概念,会准确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等。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比如在计算能力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研究出一套适合自身解题思路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解题活动是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学习潜能,对知识点及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并学会熟练应用。通过多种层面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 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提升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阐述问题,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二、核心素養观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全面优化教学设计。在核心素养观下,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全面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创新思想的渗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从教学设计的问题导入层面入手,借助信息技术展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已有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入数学新知识。最后,在教学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实施以上步骤,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问题导入,这种直观的展现方式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展现学校位置示意图开始,用数学语言在图上标注方向以及学校各建筑之间的直线距离,比如食堂在学校正门的南偏东40度方向上,距离是500米。根据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通过多媒体示意图的展示以及相关已知条件的标注,进行各建筑位置的预判。这样的问题引入,可以吸引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良好的教学引入便是课程设计成功的开始。接下来,教师可以以此为基准,让学生探究教工宿舍楼与学校正门之间的具体方位关系,这便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即数学应用问题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深刻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对教师所举例子的深入思考,努力得出教工宿舍楼与学校正门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结论。而在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立体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性的案例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自己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方面的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城市的三维动画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各建筑之间的位置观察,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教学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保证整体学习效果。
  2. 以问题解决为方向,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有效分配,小组的整体目标应当以问题解决为方向,多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3. 以创新能力为目标,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通过课后的作业布置,保证教学质量。课后作业的布置并不是简单地设计几个数学问题,而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本节课主要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构成特点,并进行了多种图形的展示。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判断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举出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还有哪些是属于“四不像”的四边形。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进行观察,发现电视机是长方形的、茶几的面是长方形的、家里的各种门框也都是长方形的,由此体会到原来长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通过拓展创新思维,学生还可以观察到便利贴有正方形的,家里的药盒也有部分是正方形的。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有效观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强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总的来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应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多个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逐渐深入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也要加强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发散性思维。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光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2017,(1):37.
  [2] 张学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2016,(11).
  责任编辑   俞 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