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诊断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16年,通过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参加市、区、校级教研,参加省内外语文学科专业培训,做语文学科专题调研等一系列活动后发现:当前初中阅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以及社会为初中生营造阅读环境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学目的“功利化”。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现象依然严重。表现为:第一,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阅读效果的最高准则,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分数就是“好猫”;第二,为了达到快速“提分”的目的而进行大量“刷题”训练和解题技巧的讲解是阅读课的主旋律。这一点在初三毕业班的阅读教学尤为突出。
  ②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以“讲授法”为主的阅读教学依然大行其道,不少教师沿袭旧的教学方法,他们或者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使文章在这种肢解性的教学方式中丧失了整体的美感,使阅读课丧失了活力和魅力;他们或者将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语言知识课;有些老教师数年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缺乏教学激情和自己对教材新的感悟,其课堂程序固定、知识陈旧,优美的文章已不能使他们感动,他们也就更不能感动学生了。
  ③教学资源的“干瘪化”。表现为: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依然停留在单篇文章的讲授,疏于更广泛相关文本資料的准备,选取更多更好的文本资源供学生阅读,引导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不能形成由此及彼的教学资源链,不能落实“1+X”的教学建议。
  2.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层面存在的问题
  ①阅读兴趣“潮流化”。现今初中生的感兴趣的是当下的流行读物,比如,某些靠商业运作包装起来的明星作家的书、网络畅销书以及一些浅显低俗的漫画书,而对经典作品却鲜有兴趣。
  ②阅读方式“快餐化”。相较于传统的纸质书的细嚼慢咽式阅读,现代初中生明显更偏爱于用电脑、手机、ipad等进行快捷阅读。
  ③阅读效果的“浅层化”。“快餐化”阅读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学习效果的“浅层化”,学生只是在方便快捷的“碎片化”阅读中获得一堆的信息,没有时间也不屑去思考信息背后传达的深刻思想。学生们更热衷于被动接收网络世界纷杂的现成观点,却鲜有时间去辨别观点的真伪。
  3.阅读教学评价体系问题
  ①教师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单一。当前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方法采用的是“纸笔测试”为主的定量评价,“分数”依然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最高准则。
  ②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单一。当前评价学生阅读学习效果主体依然是教师,较少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极少有家长、社区等主体参与评价,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无法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也直接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③阅读与其他教学评价不能有机统一。当前的语文课程体系中明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应用各知识板块的评价指标,但缺乏将这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具体指导意见。譬如,语文教研员在进行某次大型调研的数据分析时,语文教师在进行某次测试的样卷分析时大多是分板块条分缕析,忽略了各知识板块的内在联系。
  4.当前社会在为初中生营造阅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①大众媒介向初中生传递了焦虑的阅读情绪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一书的封面写了这样几行文字:“人类的历史上似乎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多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国家,叫中国人;而在这个国家的国力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人部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焦虑、忐忑年代。”的确,互联网海纳百川达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在给社会大众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考验每个人的定力,在今天这个普遍焦虑的环境里,成年人要做到不焦虑尚且很难,那尚未成年的初中生更容易被这种焦虑情绪感染。
  ②学校和社会公益图书馆为初中生提供免费借阅图书资源有限
  初中生主要通过向所在就读学校的图书馆、社会公益图书馆(如市、区级图书馆、社区阅览室)免费借阅课外读物,然而就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这些地方为初中学生提供的免费借阅读物也非常有限,以广州图书馆为例,每逢周末,广州图书馆的读者是人山人海,在“供少于求”的情况下,学生们较难借到心仪的课外读物,更难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来阅读。再以笔者所在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有馆藏图书约5万册,但实际上这些图书大部分是别的公益机构多年前捐赠的旧书,而图书馆每年更新的书籍寥寥无几,这些图书根本无法满足想要阅读、爱好阅读的学生的借阅需求,久而久之,图书馆就成了摆设,只有每年开学初发学生新教材时发挥一下作用。
  ③家长和老师给予初中生的阅读选择空间很少。
  当前,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其实也特别矛盾,一方面他们也明白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另一面他们又担心海量的阅读会花费学生太多的时间。于是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就明示或者暗示学生只能读教材或者考纲规定的必读课外书目,除此以外的“闲书”一律免读,这样给学生的阅读选择的空间就很少了。
  二、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诊断
  1.客观原因
  ①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上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据笔者调查发现,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尚好,特别是初一学生,是课外阅读的“峰值”阶段,而进入到初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到了初三,学生基本不进行课外阅读了,读书全都是功利性的,兴趣大幅衰退,除了教材和教辅,很少有学生愿意花时间来读“闲书”。
  ②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相应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分配制度等不能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一方面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高期待,另一方面是各方给予教育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作为精神文明的缔造者的当代教师,一方面要忍受高强度工作带来的身体压力,另一方面也还要忍受社会和家长对教育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讲道理的指责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当前的语文教师一方面在恪守传承和弘扬母语的神圣责任,另一方面也在接受互联网时代给予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   ③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缺乏更具体的操作指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性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些指导意见是好的,但是怎样才能让指导意见落地生根,则却乏具体的操作指引,还需要各地区、各学校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做到“因地制宜”。
  ④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九年级)所推荐课外名著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部编版新教材(七—九年级)(2016年开始使用)推荐课外名著阅读书籍共十二部,分别为《朝花夕拾》《西游记》(七年级上册)、《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七年级下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八年级上册)、《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册)、《艾青诗选》《水浒传》(九年级上册)、《儒林外史》《简爱》(九年级下册),这些推荐必读名著构成初中生三年主要课外阅读书目,然而在教学中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必读课外书不感兴趣,如《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内容浅显易懂的书籍,由于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阅读过了,所以不想再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红星照耀中国》等反映革命年代的战斗生活、革命理想、精神风貌的作品,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初中学往往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作品的精神导向,从而也失去阅读兴趣。
  2.主观原因
  ①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复一日繁忙的工作中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丢失“精神自留地”。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语文教师的生活本能,然而,在日复一日备课、上课、改作业、开会培训、写总结、应付各种检查等繁琐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笔者了解到,所在学校的十二位语文教师中,几乎没有老师看教学改革、科研类书籍,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整部的文学著作,很少有老师能订诸如《读者》《青年文摘》类的杂志,现状证实,不少语文老师已经丢失了耐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自留地”。
  ②部分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感染,变得“亦步亦趋”,失去改革创新的勇气。“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个大染缸里,“读书”却并不能独善其身,首先那每天排得滿满的课表里没有“读书课”的位置;其次那学生期待的周末安排里没有给“自由阅读”留下太多时间;再次,当读书的好兴趣、好习惯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考试分数时,家长和学校领导都会质疑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在这些骨干的现实面前,语文老师很难再坚持自己的“读书育人”的正确做法了。
  3.部分教师教师缺乏应对“互联网时代对学生阅读思维和习惯带来巨大改变”这一现状的能力。互联网时代,流行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初中生的阅读方式,且大有取代经典阅读的之势,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感到惊诧万分,有的则不以为然;有的采取野蛮扼杀,有的教师则放任自流。
  三、解决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的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落实新课标正确建议,语文教师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变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为引导者”,积极创设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2.倡导海量阅读方式,探索形成“三位一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机制
  部编版本语文新教材(2016年开始使用)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建议教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文章。
  3.因势利导,打造网络环境下健康阅读和交流的平台
  网络环境下,流行阅读和经典阅读并非矛与盾存在,而是可以互补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新的“语文生活”习惯,鼓励学生用现代方式分享经典阅读或者流行阅读的体会,引导学生利用上网、写博客、QQ聊天、班级论坛等形式进行“阅读交流”,尽可能地在语文课和语文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从而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4.尝试项目式学习,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方式
  “项目式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项目式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其学习本质主要体现在,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评价、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项目式学习能很好弥补当前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确、计划性不强、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主体性不突出等不足,促使教师从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变,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项目式学习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加亲密的合作,老师也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手把手指导的教练。”
  参考文献:
  [1]梁晓声.忐忑的中国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
  [2]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
  [4]藤珺,杜晓燕,刘华蓉.对项目式学习的再认识:“学习”本质与“项目”特质[J].中小学管理,2018(2).
  [5](美)约翰·拉尔默.董艳(译).项目学习 PBL初学者入门[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851.htm